教育文学塑造鲜活生命的本真 ——兼品《葭萌》

《葭萌》的确是“嫩芽”,犹如呱呱坠地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但是,正如上个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说:“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传的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题记

     四川省广元市教育局具有国际视野,为了适应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早在2012年 9月24日,就成了广元市教育作家协会。随后,协会核心刊物《葭萌》便呱呱坠地,主动肩负了广元教育改革以教育文学育人的神圣职责。

     教育文学这个概念出现在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绝非偶然。

     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学校教育的过程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朝气勃勃,品德芳馨,素养高尚,学有所长,给力竞争,富有创造,憧憬未来,一生幸福的现代人。

     学校教育的对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群鲜活的生命。这群鲜活的生命生活在21世纪这个世界生活形态多元化,中国生活形态国际化的具体环境里。学生的生活坐标如果放大延伸的话,那么市场经济的生活形态就成其为坐标的主轴。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既具有健康成长的良好土壤,也容易出现缺失。

     2015年1月23日16点25分中国教育网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孩子当前最缺的是什么?》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少远大的理想教育,缺少自律教育,缺少尊重教育,缺少感恩教育,缺少挫折教育,缺少必要的惩戒教育,缺少责任感教育。

     文章认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失去孩子们鲜活生命的本真。

     针对这一事实,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们试图寻找一条解决上述孩子们七大缺失的途径和方法,用文学或者说用校园文学去找回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生命本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历史使然的使命。

     于是乎,教育文学或者表述为“校园文学”就承载了塑造学生鲜活生命本真的重任,《葭萌》的时代特征也因此而鲜明。

     《葭萌》内涵十分深厚丰富。

     葭jiā,初生的芦苇;萌méng,植物生芽,比喻新生的事物。

     有资料说,葭萌[jiā méng] 有两解:(1)古县名。①古苴侯国,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秦置县因以为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三国蜀汉改名汉寿。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自葭萌进取涪城,即此。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晋安县置。取秦故县为名。治所在故县南。元初并入昭化县。

(2)古水名。古白水(即今白水江)下游流经秦汉葭萌县北,称为葭萌水。南朝宋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思话遣将萧承之破杨难当,悉复汉中故地,置戍于葭萌水,即此。

      葭萌具有美好的意境。

     闭上眼想像:

     冬去春来,春日融融,在溪流边,在江河边,成片茂盛的芦苇长出了嫩芽,溪水淙淙,溪水边的山野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孩子们在茵茵草坪放飞风筝,或高或低;孩子们在草坪上玩耍,赶趟儿,做游戏,打个滚儿,滚出了一地的快乐和笑声!

     用“葭萌”作为期刊名,表达了广元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塑造广大学生鲜活生命本真的美好愿望和期盼!

     广元市教育局局长杨松林先生在《葭萌》2014年第3期(总第7期)的序言《让教育变得更美》中对《葭萌》的理念、内涵、冀盼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创刊伊始,《葭萌》就深深地烙上了光远地域的印痕,跳动着当下广元教育生活的脉搏,徜徉于其中,总能得到惊喜的收获和宝贵的精神滋养。因此,在宽松的日子里,我都会用心地去擦拭她的质地和光泽,发现她潜藏的诗情。

     我常以为,读书人的快乐,并不取决于他身处何方,不取决于他拥有什么,而取决于他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在最平凡的教育路上,文学是我们最持久的动力;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文学是我们最真诚的陪伴;在最彷徨的十字路口,文学是我们最清晰的路标。一个教育人只有具有了文学的底蕴,才能创造出真诚、深刻、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自由驰骋。(杨松林《让教育变得更美》)

     《葭萌》不仅具有地域性,更具有文学具象性,她沉淀着广元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更寄托着对广大学生的大爱情感与冀盼。《葭萌》的诞生是广元教育史、广元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葭萌》在编辑策划上设置了“童话”“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学校文学社专辑”(学生习作)“学生影评”“一家之言”“爱教电影”“三美作品”“历史脚步”等栏目,每期根据具体情况可作调整,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相融合的特点。

     编辑者将“童话”放在开卷栏目之首,是有其深意的。

     “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一词在《辞海》中的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

     童话作品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花鸟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童话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作家创作的,著名的有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英国的《王尔德童话》。另一类是在人民群众口头流传,后经有心人搜索、整理而成的,著名的有《格林童话》,如《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等,都选自于它。

     《葭萌》2014年第3期节选了长篇童话《多格杰克历险记》,作者是广元市剑阁县柳沟中学邓勇老师(笔名“逍程”),这部作品曾在2002年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多格杰克历险记》的主人公是滑水冠军多格杰克。但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多格杰克是被克莱夫州长抛弃在大海里经历了艰险的一条原本是州长夫人的宠物狗。

     夺冠之后的多格杰克成了这个州的风云“人物” (宠物狗),受到了人们的赞誉,甚至受到了总统先生的高度评价(见《葭萌》2014年第3期第6页“女人鞋”)

     身价大涨的多格杰克(宠物狗)在克莱夫州长身边发现这个所谓的州长是一个杀人成性的海盗,格兰特总统更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之后,遭到了州长的报复而因此有了杀身之祸。但是这条机智勇敢的宠物犬与杀人犯州长及其夫人进行了斗争,经历了各种险象环生的经历,终于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个童话故事情节曲折,主题深刻,语言童化,矛盾冲突尖锐鲜明,吸引儿童读者眼球,寓德育于阅读之中,不仅是一个好听的故事,更是一个好的德育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分清正义与邪恶,懂得战胜困难,凭着机智勇敢就能战胜一切,走向成功的道理。

     《葭萌》2014年第4期刊登了苍溪中学李桂芳老师创作的童话两篇:《田野牧歌》《黑猫和白猫》,用动物的习性特点演绎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受到启发和教育。

     “小说”栏目中刊出的小说也多是反应和描写学校教育生活的作品。其它栏目亦如此。这个特点,体现了教育文学的特点:生本化和师本化。

     教育文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这应该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发表在《葭萌》小说栏目中的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民间价值观的短篇小说《求索》(作者:昭化区教育局干部贾忠周)就是一篇优秀之作。

     《求索》(《葭萌》2014年第3期)开篇讲述的是广元民间风俗中小孩年龄满周岁时,父母通过让小孩用稚嫩的小手抓其最感兴趣的物件来预测小孩成年后的成就。这个仪式叫“抓周”。小说主人公哥哥乳名“国娃子”抓了古书,让他的父亲十分高兴,村民们也为其点赞;弟弟抓周时抓走了银元,妹妹抓周时抓走了木梳。在“抓周”的寓意里“古书”代表知识,“银元”代表财富,“木梳”代表爱美。

     这个抓周的寓意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得到了映证:

     国娃子读书成绩十分优秀,但因家庭贫穷,他高考时只得报考师范院校,本来可以考研,却因为父亲拿不出读研的钱而被迫放弃,回到家乡到了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国娃子的弟弟“自己开了一个小厂子,销路还不错”,他的妹妹“家里的地板砖铺完了,全家人买了金戒指”,这个事实让村里人对人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过去以国娃子读书成绩优异为榜样,现在村民们认为:“莫球把娃儿们逼那么紧,国娃子读了大学的,还不是没啥了不起。”

     这篇小说借村民们对一家三兄妹各自成长道路的不同的评价,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当今社会对教育,对人生价值观的变化。这个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后时代特征和民间价值观随之变化的深层背景和成因,具有社会学的考量意义。

     一篇优秀小说一定要通过文学艺术形象的塑造去引起读者从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的多元角度去思考现实或历史问题,产生感悟或共鸣。从这个角度来品读,《求索》显然是一篇比较优秀的作品。

     如果从经典文学的角度看,这部小说也有它的缺失之处,那就是“抓周”的情节构思是线性思维,这就有宿命论之嫌,同时没能脱离传统小说模式化的窠臼。相信作者今后一定会悟出小说创作之道,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Y校长语录》(作者昭化区陈江小学教师范明国)通过Y校长八段“语录”,反映了今天教育界某些校长不上课,作风漂浮的现象,表达了基层老师对当前“校长工作”是“职业校长”还是“行政校长”的思考和期待的心声。

     《山里山外》(作者苍溪县云峰镇王渡小学教师陈芝学)讲述了一个具有诗意的故事:本是同学的山妹和村小教师桥的聚散分别的故事,一对年青男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山村小学那面飘扬的犹如一团火焰一样的旗子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结尾桥的离去,留下悬念,给人想象的空间,小说虽短,但一波三折,语言优美与精巧构思融于一体,表现了作者较强的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梧桐树下红颜泪》(作者苍溪县东溪中学教师谭平)讲述了小说主人公“我”在梧桐树下与自己的心爱的人相识、相爱但在父母包办婚姻的陈旧婚姻观的强大压力下,她又不得不屈服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揭示的是一位村小教师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教育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常老三回乡》(作者利州区宝轮一小教师肖艳)运用倒叙、插叙、对比、白描、工笔等多种手法写了老一辈农民常三和新一代农民儿子常新的不同生活历程,写了常老三两次回乡的不同感受和心情,通过主人翁的心理和观感描写出了常老三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常老三对他曾经承包过的鱼塘的眷恋。小说以小见大,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巨大变化,生活气息浓郁,画面中人事景物灵动,语言具有素朴美,尤其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本文既有小说的特点也有散文的特点,表现出作者较强的文学功底。

     《天使的名字》(作者青川县桥楼乡中心小学教师李未玮)构思十分精巧:故事主人公是一对天使般的孪生兄妹,“十七年前的一个寒冬,他和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人家,母亲难产而死,父亲体弱多病,不得不含泪将不足一月大的他们交给别人领养。男孩到了南边的村子,女孩到了北边的山沟,四岁那年,因一场大病,他们住在同一个病房里,从此,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亲密无间的同学,无法割舍的兄妹……”(《天使的名字》尾声)

     故事与悬念同在。情节以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为时空段,人物间的依恋之情感人至深,六个生活片段:“幸福的童年生活”“回首,是为了记住你的背影”“心有灵犀”“心灵在呼唤”“甜蜜的回忆”“尾声”就是六幅有机联系的生活画面,具有优美、苍凉、震撼的美感。

     《电话那头》(作者苍溪县七一中学教师李杨芸)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班主任老师智博与同事电话的接打,表现出老师对生病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之情怀,以小见大,师魂在小说的情节展开中熠熠生辉。

     《弯弯青春路》(作者剑阁县实验学校教师李瑞民),讲述在偏远山区村小代课教师的生活、理想、现实、爱情故事,多种复杂的情愫交织在一起,让小说主人公秋菊的形象有血有肉,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偏远山区村小代课教师”形象与时代生活一同律动,给人深深的回味和思考。

     利州区宝轮一小教师肖艳的“校园剧本”《优秀——记一次班队活动》则用对话的形式,记录再现了一次班队活动的感人场景。这个“校园剧本”融剧本与德育、教学随笔于一体,表现出作者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的深厚情感。

     《葭萌》的散文犹如一串串珍珠,亮晶晶,生活气息芳香扑鼻,生活哲理隐含其中,作者志趣、情怀闪亮耀眼。

     广元市教育局干部黄廷全的散文《村野纪念》(引自《葭萌》2014年第4期,总第八期,24页)讲述的故事使城市的浮躁与村野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向往宁静的生活理想,心中淡淡的憧憬洋溢在字里行间,引发读者的共鸣。

     广元市教育局督学唐勇的散文《南山松树》以“松”喻“人”,喻“志”。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释理娓娓道来,描写广元南山松树一年四季的变化,言简意赅,概括准确,寓意深刻,具象鲜明。作者写南山之松,通过自己爬南山,观松,悟松的体验,将自己与松融于一体,借松明志。我们阅读这样的散文,不仅分享了登山赏景之乐而且分享了赏松励志之感悟。

     《我的初中老师》(浚嵘)是一篇回忆散文。具有“真人”,“真事”,“真感情”的特点,语言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有高雅,高雅之中有意境。这样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样,是需要较高文学功力,尤其是“平民”思想情感的。

     散文《遥远并贴近的温暖》(作者:081中学曾庆渝)运用细节描写和白描相结合的手法揭示了作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最大快乐和最感温暖的事就是学生的问候,教师的快乐在学生的成长中体现,教师的成长在在学生的快乐中体现,这就诠释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判断:建立师生生命成长、发展、幸福共同体的师魂之本真,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爱。爱,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本质感性显现之一。

     散文《读书记》(作者:昭化区教育局干部贾忠州)通过读书的体验与感受,激发了读者热爱阅读的热情,对师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正能量的。其语言看似平淡,其实是一种素朴美。

     《梨花魂》(作者:苍溪县云峰小学教师何晓青)通过对苍溪梨花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梦回故里”的浓郁的乡情,文虽短,但立意深而美。

     《小楼》(作者旺苍县五权小学教师代蕊)以“小楼”为叙事、抒情的线索,表达了在教育工作生涯中对自己曾经工作过时光的留恋和美好回忆,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幸福没有起跑线》(作者孙水仙,利州区宝轮一小教师),则是一篇“行走散文”。所谓行走散文,即通过对人生履历的记述,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人的一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制定要经历很多很多,停止抱怨,学会感恩。聆听花开的声音,静观叶绽的曼妙,在这趟单程之旅,幸福没有起跑线!”——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哲理自然显现。

     《你是我的月亮》(作者苍溪县东青督导站教师李靳)《“尼克松夫人”和“白脸窝儿”( 作者苍溪县科教局干部张小卫)《伞》(作者:苍溪县亭子小学教师谢贵周)《女子笑靥如华   岁月你别伤害她》(作者:青川县上马小学教师龚仲飞)或对历史人物、诗句进行品味,表达作者向往美好的情愫;或描述作者求学时代的生活,寻梦其中;或以物喻人,描写具象化了的师生情,同学情,多为佳作。

     《给小小的一封信》(作者:青川县房石九年制学校教师张雨诺)用“信”的心理对话的独特方式表达了一种热爱学生的教育情怀;《假如我有五千万》(作者广元外国语学校教师伍文生)行文中创设了一个假设的优越条件,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劳动所得才是真实的。结尾很有启发性。

     剑阁县剑门中学教师唐超《一棵带有伤痕的树》,以树喻人,“伤痕”寓意人生的挫折、碰撞,颇有形象感,颇有深意。

     苍溪县枣林乡中心小学教师何敏的《故乡》随短小,然而这篇散文融入了“童年”“青春”“乡愁”的元素,感染人,感动人。

     其他作者的散文多有佳作,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评说。

     下面,我们来总览一下《葭萌》诗歌。

     《葭萌》诗歌总的特点是: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情怀美。因身边之景而起兴歌唱,如《广元印象》(李卓明);因内心荡漾而歌唱,如《故乡在那里》(杨友双);因校园生活而感动,如《梦里种香的名师》(范明国),因人文景观观赏而悟动,如《崖上之佛——写在千佛崖》(王清蓉)和《梦游天台吟留别》(罗晖)《昭化谣》(王峙斌);借景托物抒情言志,如《山中》《你一定是时光的宠儿》(杨莉)《春雪》(钟远贵)。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葭萌》新体诗歌形式较单一,佳句锤炼不够,炼辞还需努力,诗歌意象的哲理没有很好地凸显出来,止于表达个人的小情绪,小感动,还需大气磅礴,洞天慧智,令人心灵随诗之音符旋律而动,振奋之,优雅之,共鸣之,佳也。

     何革(广元市水务局干部)的古体诗令人心随所动:

     《焚日记》“泪已决堤下,烟由绕壁回。心声何处吐,默默两相哀。”诗的抒情主人公极度哀愁,焚烧日记后泪流满面,令读者与之同悲同哀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哀”什么呢?诗的前部分用诗意暗示:“叶叶青春影,摩挲不忍煨。前程还似梦,往事忽成灰。”作者青年时期的远大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青春”只是一个“影子”,有志而不得志,有为而不得为的惆怅,令人泪下。这个情感具有“典型性”,在文学理论上叫“典型情感”,即代表某个时代生活中具有相同类型知识分子在青春年少时梦想报效国家培育之恩,但现实万象纷呈,这时候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发现个人的渺小,欲“为”而无所“为”,惆怅到极致便通过“焚烧日记”来宣泄苦闷,理想彻底破灭。但是,作者必定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所以才有了《甲午感怀》“能将百年耻,来接一家亲?…..南山焉可放,遣入柳营春。”的诗句。

     作者并未消沉,而是在现实中努力“作为”:《岁末走访结对帮扶农户》“风雪萧萧入远村,心期温暖到穷亲。”“期”字,表达了新年慰问苦难农户的急切心情;一个“亲”字,表达了作者将村民视为亲人的真挚感情。这样的诗句读来感人,具有“典型情感”,容易引起共鸣和感染。

     《葭萌》将学生、老师作为主体,为他们构建了抒情表达心声的文学平台,这就有了南鹰小学“云天书社”专辑。

     文学素养的养成决定着人文精神的高度和文化品位,也决定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葭萌》以“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配合新课改教学实践;倡导校园文学写作,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宗旨,以“真实的体验、新鲜的创意、确切的表达”为写作总要求的理念在南鹰小学“云天书社”专辑中得到了体现。

     校园文学以学校文学社为载体,为平台,联系着德育、美育、教学、科研,培养学生善“观”,善“思”,善“悟”,善“写”,善“想象”,善“创新”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广大领域;激发师生观察、阅读、感悟,表达的兴趣,这对于构建学校文化特色,营造“生态和谐校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战时期,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先生曾先后在某中学、清华大学任教,当时他十分重视“校园文学”,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的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青年学子。

     教育文学(校园文学)是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需要。广元市教育局的领导高瞻远瞩,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杜绝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单一性、僵化性、枯燥性、乏味型,在指导学校教育践行中体现了中国自己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爱教育的深邃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一点,广元市教育局发起创办的广元市教育作家协会花大力气办好《葭萌》就是明证。由此可见,广元教育已经从传统窠臼中脱颖而出,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步入了广元教育现代化发展、科学发展、快速跨越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快车道”。

     综观《葭萌》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它在教育改革中用文学创作、阅读、感悟的形式,通过对师生心灵的净化,体现了它特有的真实体验,深刻感悟,新鲜表达,新颖别致的特点,在学校德育、教学、科研和师生生命成长发展共同体构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毛志成在给教师作家唐正立的散文集《跋涉的脚印》所做的序《倾听一个跋涉者的声音》中曾说:“能用艺术性的语言文字来演绎工作、生活、情感的教师,才是生动的教师,有魅力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教学生作文,如果自己不会写作,怎样能教好学生作文呢?只能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罢了。其它学科教师也要学会作文,善于运用语言文字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述自己的育人故事,善于将抽象的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定理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的融合起来,你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甚至是魅力课堂。

     通过文学的洗礼,教师的精神境界升华了,心胸开阔了,职业生涯也充满了幸福感。

     末了,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鲜活生命的本真”?

     鲜活生命:特指学生年青的生命;喻指具有活力,朝气蓬勃,富有思辩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理想,有奋斗,德才兼备,阳光大气的师生生命成长发展共同体。

     本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本,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源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成长、发展之“源”,也是自然万物生存、成长、进化之源。所以,教育文学(校园文学)的本源如同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一样,其本源是当下丰富多彩的生活。

     真,哲学的概念为事物发展的规律;伦理学的概念为“人的本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有过争论,其代表人物是孟子的“性本善”,荀子的“性本恶”,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由于受基督教夏娃、亚当兄妹偷吃禁果,产生了人类宗教故事的影响,出现了人生下来就有罪的“原罪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造人的传说,使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宿命论”的理念。

     教育文学(校园文学)中的“真”的内涵应该是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富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的阳光,青春,情感萌动,如嫩芽一样舒张;如花蕾一样绽放的原生态的生命形态。

     这种原生态的生命形态,可塑性很强。当年陈景润读高中时,他的高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世界数学难题“哥特巴赫猜想”,并鼓励高中学子将来去解开这道难题。老师的介绍鼓励塑造了高中学子陈景润的理想,后来陈景润果真揭开了“哥特巴赫猜想”之谜,为数学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年长一点的人都很熟悉。魏巍之所以成为一个作家,将生命终身献给他热爱的文学事业,这与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的影响与鼓励是分不开的。

     由此看来,我们重视教育文学(校园文学),其意义十分重大。

     广元教育文学如同“葭萌”一样,刚刚长出嫩芽,广元教育园地犹如一片茫茫的芦苇,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葭萌”的守护者——辛勤的园丁们的辛勤耕耘下,“嫩芽”一定会成长为硕大的“叶片”,为大地奉献更多的绿色和美景!

     《葭萌》的确是“嫩芽”,犹如呱呱坠地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但是,正如上个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说:“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传的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们要为《葭萌》点赞,要为《葭萌》加油,要为《葭萌》喝彩,更要为《葭萌》奉献!

     《葭萌》发表了很多佳作,证明了广元这片热土的确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更证明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为塑造广大学生鲜活生命本真的努力和横溢的才华。能勇敢地在《葭萌》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本身就是令人钦佩的。事情,总得有“第一个人”去做;愿景,总得有一大批人共同努力去实现!

努力过程中的不足,是我们包容、敬仰的理由。

     祝《葭萌》在新的未来越办越好!祝广元教育越办越好!向为《葭萌》付出艰辛劳动的所有文友们致敬!


                                                                                                       201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