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之生作者:何先鸿 人物简介:付尹,1958年生,教书育人12年,从事新闻工作25年,退休前担任广元日报社编委、主任记者、理论评论部主任。公开发表新闻作品数千篇,共计50余万字,获省、市新闻奖100余次,广元市第七届、第八届科技拔尖人才。2016年6月,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好人”。
七月流火,大地蒸腾。 一个暑气逼人的下午,当我热汗淋漓地赶赴景观廊桥且慢书吧的时候,主人公付尹早已坐在有喷泉的门口凳子上等候多时了。他不高的个子,微胖的身躯,真诚富有情感的脸庞,总会给你一眼看透生活的真实和存在,就像他笔下“一口唾沫一颗钉”的新闻评论作品,从不遮遮掩掩或者虚晃一枪。 付尹,1958年生,退休前担任广元日报社编委、主任记者、理论评论部主任。他说人生短暂,就一瞬间的功夫,已经教书育人12年,从事新闻工作25年。在我眼里,付尹轻描淡写的谈吐,如同一刻不停憋足劲地积攒精神和力量,晾晒时光的灵魂,而事实上,他用聚焦的匠心辉煌绽放十年,铸就了从“教书匠”到“新闻得奖大户”的华丽转身,真正成为了一个用作品说话的新闻人。 迄今为止,公开发表新闻作品数千篇,共计50余万字,获省、市新闻奖100余次,当选为广元市第七届、第八届科技拔尖人才,2016年6月,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11月,他身患口腔癌,在经历生与死的磨砺与煎熬中,他鏖战病魔创造医学奇迹,犹如“凤凰涅槃”获得新生……
一
小时候,因为家庭成份不好,付尹读书颇费了一些周折。父亲是转业军人,在劳改单位旺苍煤铁厂担任管教干部,母亲是医生。他先在煤铁厂子弟校上小学,“开后门”在白水读初中,半途在广安读过高中,后转入旺苍中学就读高75级1班。或许,幂幂中受父亲的影响,一直喜欢语文,写起作文来也没有像其他小伙伴那样胡编乱造一通。那时,父亲是煤铁厂的“笔杆子”,写得一手耐看的钢笔字,单位上没写完的材料经常带回家来写,还编教育犯人的教材。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及父亲“舞文弄墨”的潇洒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如果在同学处搜罗到一些课外书的话,简直是如获至宝,非要囫囵吞枣般一睹为快。有一次,点起蜡烛躲在被窝看小说,一不小心把被子烧了一个大洞…… 1975年夏天,17岁的付尹高中毕业,下放到旺苍县竟城乡(现三江镇)当知青。他爱写作,有空歇的时候,就把社员、知青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然后到乡邮政所寄到《绵阳报》。大多数稿件都石沉大海了,唯有一篇写知青搞“大屋窖储存红苕”科学实验的新闻,收到编辑的退稿和修改意见,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连忙重新写好,到大队革委会盖上公章寄到报社,也不知道发表没有。 1977年9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得以恢复,招生对象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付尹觉得要“跳出农门”,参加高考无疑是一条“通天”的捷径。于是,他熬更守夜地复习功课,立志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阴差阳错地被德阳孝泉师范文史班录取。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980年,付尹师范毕业,分配到旺苍县城关中学当语文教师。在城关中学的日子里,付尹教书育人严谨、博学,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业余时间写了大量教育新闻消息与通讯,并在《中国教育报》《广元时报》《四川电教》《教育导报》等报刊发表。有一年,他在全国具有很高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连发表了两篇论文。在他的倡导下,学校职高班破天荒开设了文秘班,培养当时亟需的实用型写作人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与学生竞赛,看谁在报刊上发表得多。仅1989年,他在《四川日报》发表了八篇均为5000字左右的纪实文学。记得采访写作《霓虹灯下的中学生》时,带上学生到舞厅实地调研,接触了许多跳舞的中学生,通过摆谈,了解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本来不会跳舞的他,就是因为采写那篇文章,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跳舞。还有一回,到远景乡采访辍学的学生,走了几十里山路,才见到被采访者,那个夜晚的一觉,还将虱子“带”了回来……正是这样,他连续9年被评为旺苍教育系统新闻报道一等奖,并第一个在全国职业中学开设新闻写作课。 写文章既有快乐,也有烦恼。1990年春天,付尹写的一篇发表在《广元时报》上的文章,因为“揭短”让县领导“鱼刺哽喉”,要处理人。生性倔强的他,认为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何错之有?自始至终不肯认错写检查。后来,校长万不得已免了他的语文教研组组长,才算了结这桩事情。
二
1992年,付尹调入广元日报社。那年月,“笔杆子”似乎很吃香,而这期间,广元还有多家单位缺写材料的人调他,甚至有一家单位的人要去了他发表文章样报样刊的剪贴本,最后找不到下落。刚到报社上班那阵,他的身心释然,仿佛一下修成正果了一样,就热爱新闻而言,毕竟自己完成了从喜爱到热爱、从业余到专业的蜕变,更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工作平台让他久旱逢甘霖。于是,他特别珍惜记者、编辑这个称谓,写稿子,经常关着门就是一个通宵,从不拖延;值夜班,他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报纸不付印决不下班;走基层,他裤腿一挽,拿起锄头跳到田里和老百姓边干边聊…… 1995年广元日报由四川日报社代印改为旺苍县印刷厂印刷,报纸的组版、校对、发排、终审都要独立完成,报社成立了夜编部,付尹主动请缨常驻条件十分艰苦的旺苍县印刷厂。当时电脑用的是286,排版软件用的是NBM系统,动一个字,改一条线,往往要花上大半个小时。半夜三更累了,他和同事们就在窗台上、地板上、校对桌上一躺,就算休息了一会儿。 1997年一开年,报社尝试着在广元市区印刷。但联系的印刷厂设备少,技术人员少,只有一个人在电脑上编排4个版,第一份报纸制作印刷得异常艰难。付尹和8个同事们在印刷车间守了整整三天两夜,饿了泡碗方便面,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报纸印出来了,付尹和大伙却累惨了。 报社最累的工作是夜班的编排工作,在报社夜编部工作的人都被称为“夜猫子”,熬通宵是家常便饭。工作时间长了,人的生物钟紊乱,身体机能下降。和付尹一起上夜班的一些同事受不了这份苦,纷纷找借口、托关系想方设法调离。付尹却始终兢兢业业,始终坚守在夜班岗位,校审每一篇稿子,设计版面,终审清样……没白天没黑夜地熬着,这一熬就是十年,头发也从乌黑熬成了花白。 2000年秋天,曾在一家报社干过美编的何洁来到夜编部,按理说直接上岗美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却被付尹安排做校对工作,她实在有点想不通。有一次,她校对的版让付尹挑出了3个错字,并遭到严厉的批评,她禁不住如此“打击”,不争气的泪水在眼眶打着转。从那以后,她格外小心,错误越来越少,想不到的是,3个月过去,付尹安排她正式在夜编部担任美编。每当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付尹总会和颜悦色地鼓励她,并建议她学着写新闻。她说,后来因身体原因,虽没在夜编部工作了,但付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每时每刻影响着她。 曾经在夜编部当组版编辑的桂兰,受付尹点拨,学习研究新闻写作,跟随他下乡采访有些吃力地拿出初稿来,不厌其烦地当面修改,终于发表了第一篇新闻作品,记得报纸出来那天,她眼泪汪汪地说:“付老师,这是我写的吗?想不到,我也能写文章了。”现在,桂兰是时政要闻部记者,采写起来得心应手。每当有人说桂兰是自己的“关门徒弟”,付尹总是微笑着,是那种由衷的自豪和欣慰的满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他出版了业务专著《写好新闻的成功路径与实战技巧》,他到各基层单位巡回培训,报社骨干记者文毅、刘怀英、赵恒、常力文、兰宜谦等都得到过他的指点与教诲…… 热爱新闻的背后是坚守,热爱本职工作的背后是奉献。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内几家行政单位和经济部门选调干部,不约而同把目光瞄向了付尹,面对名利上的承诺,他婉言谢绝,“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搞新闻,这辈子哪儿也不去了”。2007年之后,随着新闻评论越写越出名,一些外地的网络媒体纷纷向伸出橄榄枝,许以高薪、高职,他不为所动。 “新闻在纸上,记者永远在路上。”这是付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广元新闻网记者李波对这句话的体会尤为深刻。2015年9月,付尹带领他到剑阁县下寺镇采访,采访结束已是午后两点。这时,听说公兴镇发生了女孩蒲秀坪徒手挡刀救人的事,付尹当即驱车100余公里赶到公兴镇,采访了当事人,实地察看了事发现场。考虑到第二天还要在苍溪县采访,他们马不停蹄赶到苍溪时,已是晚上十一点。第二天一早,反映女孩蒲秀坪英雄事迹的稿件在《广元日报》和各大网站见报。只有李波知道,付尹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崔华忠,2013年从部队退役,赋闲在苍溪老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打电话给报社总编室,恰让付尹接到了。当即,付尹让他带上已经发表在报刊的作品来广元面谈。那个有着阳光的上午,付尹翻到崔华忠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两篇新闻,可谓兴奋不已,在褒奖文章的角度和文字犀利的同时,也提出进一步拓展、深刻有待提高的建议。“姜还是老的辣!”那一刻起,崔华忠已发自内心地认可了这位热心肠、有独到见解的伯乐。在付尹的极力推荐下,崔华忠到报社上班了,先在时政要闻部当记者,后在理论评论部当编辑,于2017年10月正式“接替”付尹的报社评论员工作,并担任理论评论部副主任。 广元日报社总编辑张建明采访付尹后,写过一篇文章,叫《挑战生命的新闻人》,他在这篇九易其稿的文中深情诉说道:在二十多年为新闻事业忙碌奔波的日日夜夜里,付尹始终保持着传递正能量的初心。而这份初心,也将他从一个有个性、有棱角的编辑、记者锻炼成有思想有观点有成就爱探索爱创新的学术型新闻工作者。 不说他推出了《社会纵横》,坚守住了《教育园地》,创办了《廉政周刊》《党建周刊》,开设了《社科大视野》;不说他策划带队组织了“重走红军路”和“美丽乡镇幸福乡村”等大型采访活动;不说他在承担编委、编辑工作后还写了那么多重头报道,那么多“本报讯”,仅2016年,他一口气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上发表了系列对新闻关切的评论文章:《传统媒体真正的危机在哪儿?》《远离“标题党” 回归真实中》《莫用网络信息做“新闻+”》《市长撰写评论员文章的深意》……其中,《远离“标题党” 回归真实中》至今还被转载在四川记者网的主页上。 付尹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爱得那么深沉,爱得那么专注,爱到如此痴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精彩人生……
三
付尹是报社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根本不管别人的评价是“一根筋”,还是“不开窍”,他都一笑了之。其实,在他火热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在回答:为了追寻新闻梦想,少活十年也值。 因此,付尹对《四川日报》记者程文雯说:“热爱事业的人,不用催,不用激,不用赶,想停都停不下来。”这就是答案! 2007年,付尹双侧股骨头坏死,拒绝手术治疗,拄着双拐坚守在新闻评论的岗位上。“5·12”特大地震,报社办公楼虽然成了危房,但报纸必须保证正常出版,一部分人员在临时救灾帐篷办公,还有一部分人员坚守在危房里。每当遇到余震的时候,办公楼里的同事们都跑下楼避震,付尹行动不便,干脆不跑,坐着不动,这让同事们难受也不是,感动也不是,不知说什么好。 200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付尹牵头策划了“重走红军路”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他当时正处于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期,不能长时间独立行走。报社领导坚决不同意,付尹缠着领导不放:“当年那么艰难,红军都能挺过来,我这点病痛算什么!”就这样,执拗的他拄着一副拐杖,带队出发了。 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许多都是偏僻、险峻之地。付尹拄着双拐,艰难地跟着队伍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始终不曾掉队。随他一起采访的记者代雅雯回忆说:“每次中途休息,他都靠着大树站立,生怕坐下后再也站不起来。到了晚上,他的双腿又红又肿,我们劝他先回去,后续采访由我们做,他却死活不答应。” 最大的挑战是翻越青川境内的摩天岭。摩天岭是红军打响川陕、川甘战役的重要战场,最高海拔2227米,山势险峻,道路崎岖。付尹夹着双拐,边走边看边记录当年摩天岭战役的点滴细节。山势越来越陡,他用拐杖拨开树丛和荒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挪动身体。10月的摩天岭秋寒袭人,付尹却大汗淋漓。在离摩天岭主峰100米的地方,付尹终于坚持不了了。这也是他记者生涯中唯一一次没有完全到达现场的采访。 “重走红军路”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历时2个多月,行程1千多公里,付尹与同行记者采写了17篇新闻稿件。他撰写的《红四方面军在广元的特殊贡献》入选“长征精神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全省作重点交流。 2011年,付尹带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百余乡镇,采写了“美丽乡镇幸福新村”系列报道。 普利策新闻奖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付尹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浩劫,踏着改革开放步伐走过来,对党的感情分外深厚。正是怀着这份感情,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瞭望着前行的方向。 2009年7月,重庆市发生高考考生违规更改民族成份事件,社会舆论一片谴责。付尹却觉得,违规主体是考生父母,必须按照党纪法律严肃处理,但考生的人生道路还漫长,要站得更高一点,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让他们看到明天、留下希望。为此,他立即写了一篇评论《请放作弊孩子一马》,文章发表后,全国各大报纸网站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以此事件为题,邀请付尹作客央视参加现场讨论,他陈述的观点受到多数观众的肯定和支持。 2013年底,付尹在采访中了解到,旺苍县有两个特困村出行要爬梯子岩,耕种方式还是广种薄收,村民多半一日两餐,村里光棍多、残疾人多、文盲多,个别人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付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是,反映这样的贫困村,会不会给当地政府抹黑,让当地干部反感? “报!必须报!”出于一名党报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付尹当即写了一篇反映洪江、三溪两村贫困现状的内参,呈送到市委有关领导的手上,引起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此后,市县联动,整合资源,将该片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短短两年多时间,这两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初,广元市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要求全市党员干部面对面、心贴心地走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付尹在采访中发现,个别领导干部走基层却搞“走读”,车来车去,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但没有给群众解决困难,相反增加了负担。付尹坐不住了,连夜撰写了一篇《走基层不能一“走”了之》,列举一些走基层浮于表面的现象,倡议党员干部走下去、静下来,沉下去、扎下根,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文章发表后,受到全市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走基层的一些乱象得到了遏制。 2005年以来,付尹撰写了500余篇言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微广元”为什么能走红》《呼唤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立碑当立“中华民族精神纪念碑”》等一批传递正能量的言论被多家报纸和网站刊载或转发。 2014年以来,付尹先后承担了《长征路线(四川段)文化资源研究•广元卷》等五个省、市级社科重点课题。2016年又承担省级市州课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体现在新闻实践中》的研究。 2012年、2015年,付尹连续两届被评为广元市科技拔尖人才;2014年,他获得四川省“十佳编辑”提名奖;2015年,他又获得2014年度四川省好新闻评选通讯、消息两个一等奖。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支撑着付尹的非凡举动。那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对新闻工作者职守的忠于。这份挚爱和忠诚,源自灵魂深处的理想与信仰!
四
人生处处会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面对痛苦和磨难,付尹坦然处之,平静如一泓秋水…… 2015年11月14日,一次偶然的机会,付尹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出口腔癌,必须立即手术,刻不容缓。他默默地揣起报告单,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把手头上未完的工作逐一安排。办完入院手续,他才向报社领导提出请几天病假。这时,同事们才得知付尹患癌症了。 十天后,付尹从容躺在市中心医院的手术台上。手术前的那个夜晚,悲壮而美丽,谁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走下手术台,面对满脸悲戚来看望他的同事们,他平静地把手头的几项重要工作再次逐一交代安排。那一刻,几乎是生离死别。他的心中塞满的是许多的不舍——挚爱的新闻事业、并肩战斗的同事、极少陪伴心怀愧疚的家人……付尹的癌症早有预兆。几个月前,他就察觉到口腔中的异样,吃饭喝水都难以下咽。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些病兆都被他忽视了。一晃几个月过去,手头上的工作没有忙完,他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做手术拔掉10颗牙齿、切除了口腔部分淋巴组织,不能正常说话,吃饭只能吃流食,40多天的化疗和放疗,有如炼狱般的经历……身体的长年透支,使付尹的体质一天天下降。双侧股骨头坏死、口腔癌两次重大疾病没有把他摧垮。手术、放化疗、巩固治疗,身体承受力已经达到极限,巨额治疗费不仅花光了付尹家中所有的积蓄,还背上了二十多万元的债务。同事们要给他募捐,他婉言谢绝。 付尹没有停止战斗,他依然如此坚定,说:“只要没有倒下,我就要工作。”因为,他的终极目标是获得邹滔奋奖、范长江奖。 2016年2月14日,春节收假上班第一天,刚刚结束第一期放化疗的付尹,向广元日报社主要领导提出了他继续上班的新年愿望。领导看着他都蒙了,然而,任凭怎样劝说,他却铁了心要回报社上班。其实,春节期间,付尹就已经按捺不住开始上班了——他在病床上撰写了4篇新年展望的评论员文章。是否上班?家里人除了82岁的父亲不反对,都一个劲地劝他该好好休息了。父亲说,想上班你就上班,想写东西你就写东西,还活得久些。在他看来,生命固然重要,但离开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和工作岗位,生命就全然失去了意义。 于是,报社的同事们看到,付尹每天上午去医院治疗,下午到办公室工作,采访策划、版面安排、评论写作、课题研究……他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事情总是做不完。 付尹既是报社的“擎天柱”,又是“老黄牛”,更是一个“工作狂”。25年来,付尹没有休过一次假,他的足迹遍布广元200余个乡镇;培训基层通讯员1000余人次;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中国共产党网、新华网、光明网、求是网等媒体发表了50余万字的新闻评论作品,近百件新闻作品在省内外获奖。
五
“在身体的不断残缺中演绎生命的精彩”,这是付尹患癌后,在他的QQ签名中写下的一句话。 付尹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人们,接撞而来的荣誉却让他手足无措:市委宣传部发文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内号召向他学习;评选为2015感动广元十大新闻人物,单位抽3个记者组成了写作班子,在广元日报一版头条推出…… 付尹在《感谢有癌》这篇散文写道:“没有得癌,我是这样干,得了癌,我也是这样干,只不过更加珍惜时间。人问我好没有,我不知怎么回答。癌这个东西,号称不治之症,后面会怎么样的变化,我无从知道,但感觉好,我就不能闲着。我不能坐着等死,我就要做着快乐着去活着,去和死亡勇敢地去拥抱。我赞同父亲的观点,不求得到什么回报,只求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那就无愧此生了。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象我这样的普通人千千万万,他们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一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他们不象我,因为没有得癌,才没有名气。” 付尹在散文《拥抱维拉斯》中,他的心灵是如此坦荡: “比起早死、猝死的同行,我算幸运多了。公元2015年11月,注定是我人生的分界线。在零七二医院,病理检查确诊我为口底淋癌;在广元市中心医院,做了切除手术,这一天,是11月14日。谈癌色变,我没有,因为我知道,有生必有死,死只是个时间问题。关键是在得知患的是癌后,我想的是这一生有没有获得感。值,就是说可以无怨无悔地走了。于是,在动手术前,我回到了办公室,摸了摸那台伴我写了无数新闻和评论的电脑,看了看朝夕相伴的同事,看了看朝夕相处的办公室环境,又明里暗里给妻子、女儿交待了后事。一切都显得没事一样,我的平静,会换来亲人的放心、安心。” “维纳斯很美,是因为她没有双臂,有人给她安上了双臂,可惜,就失去了美的韵味。现实是残酷的,回忆却充实而自豪,生命终将离去,有这么多的获得感,癌有何惧,死又何妨,两相抵消,就剩下平静了。我们来自不同的舞台,每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其实,每个人到时都将面临这样的心理选择,做到从容面对,就要多想想一生活得值不值,不管是哪一方面,无憾无愧就行。” 付尹2017年底退休后,退而不休。他还在把新闻进行到底,还在把新闻成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那就是把历年积累的新闻作品转化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遗余力地让新闻实践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空间中延续、升华…… 2017年初,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刘志国拟编辑“脱贫攻坚”文史资料,找到付尹后,他二话没说,用新闻观念融入进去,创新创造地策划和编辑。 付尹在报社上班时,进行过“广元十古”的系列报道。他想在此基础上,着眼全面挖掘剑门蜀道的文物古迹资源,推出“古游天堂”的品牌为目标,填补广元至今未有一本全面反映历史文物古迹现状的科普读物空白。在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的支持下,开始酝酿创作出版《广元十古》,让新闻成果找到归宿。在市、县政协的共同努力下,《广元十古》面世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张廷皓高度评价说:“剑门蜀道是一部承载3000多年的经典史书,它记载了3000多年的交通史、军事史、科技史、生态史、发展史,也承载了蜀地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融合历朝历代的交替更迭、兴亡成败的历史经验。而广元十古,就是这一漫长历史的缩影,是巴蜀先民智慧的结晶,堪称蜀道精华。” 不仅如此,退休后的付尹担任了广元市哲学学会会长。不仅做了大量组织工作,还协助广元市社科联填补了广元哲学社会科学又一个空白,那就是研究编撰出版了《广元蓝皮书》,成为四川省地市州的第一本,西部贫困地区的第一本。从蓝皮书的结构到内容,从总报告到分报告、子报告,付尹都参与了策划设计,并带头撰写了蜀道文化与女儿节文化的课题报告。《广元蓝皮书》出版后,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受到社会的欢迎。付尹说,蓝皮书中很多课题的选题和设计,都得力于他多年的新闻元素积累,因为新闻,让他熟悉广元,了解广元,知道哪些是广元经验,哪些是广元智慧,哪些是广元方案,编辑出版《广元蓝皮书》,就是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讲好广元故事。因而他想做,并要做好。 采访付尹那天,3个小时匆匆而过。最后,他告诉我,他还想为广元做一件事,就是完成《习近平东西部扶贫思想广元实践的中国范本意义》课题研究。天呀,付老师,你的大脑就没停歇过!我和他在景观廊桥的桥头分手道别,眼前一晃,他的身影便淹没在人流中。在我的耳畔,回荡着他与命运抗争的话语,坚定而底气十足,就像著名歌手田震唱的那样: 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 淡淡苦涩才是今天滋味 想想明天又是日晒风吹 再苦再累无惧无畏 身上的痛让我难以入睡 脚下的路还有更多的累 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 无怨无悔从容面对…… 上一篇感动温总理的独臂农民
下一篇罗玮的十五年
文章分类:
报告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