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玮的十五年

作者:何先鸿

人物简介:罗玮,女,1986年10月生。2005年春天,19岁的罗玮冒着生命危险,捐献出自己一半肝脏给患肝硬化的陌生大姐廖红霞,成为我国第一例既无血缘又非亲属的活体器官捐献者。康复出院后,办起留守老幼托管中心,为留守老人和少年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2008年汶川地震中,她依然怀揣一颗大爱的心,奔跑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成为“火线入党”的佼佼者……2013年,进入永隆集团,从一名普通员工历练成长为集团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全国三农人物公益奖”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等,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2012年1月,光荣出席党的十八大,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笔者有幸先后三次采访罗玮,每一次聆听她的故事,都会让我激情澎湃,感慨万分。时间终将让记忆沉淀,十五年前,罗玮说:“我能给她生的希望,为什么不给呢?给她的一线希望,就等于她家人更大的希望。”纯真朴实的话语,却一直像惊雷在耳畔回荡……

不算短的十五年,就这样陪伴罗玮一路走来。她的身影总在我们的视野重叠,犹如跌宕起伏的交响,在大地绽放最美的光彩。

善举感动中国

   

罗玮与众不同的故事,从2005年的春天开始出发。那年,她19岁,圆盘脸,胖乎乎的。上下楼梯只听见噔噔噔的脚步声,似一阵风刮过。

3月10日这天,阳光柔和,微风轻柔。当天的《天府早报》上刊登着一则与这和煦春风不协调的新闻《别无选择,割肝救媳》,并配有照片,报道里说四川蒲江县一位叫廖红霞的妇女,患肝硬化晚期生命垂危,全家验血后只有六十多岁的公公血型与廖红霞匹配,公公决定捐肝。在成都彩虹家具厂打工的罗玮的那颗爱心在第一时间被唤醒。她把那篇报道看了又看,感觉照片上六十多岁的公公的照片看上去很像自己去世的爷爷,她决定去华西医院看看。她还在心里酝酿着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也是o型血,我能不能捐肝?

在经过了一天半的思考之后,3月12日,罗玮带着一脸的春风走进了廖红霞的病房,她告诉廖家人愿意捐出自己的肝脏。罗玮的到来,让这一家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随后,罗玮咨询了医生,医生不敢相信地看着她。罗玮捐肝的理由很简单:“那个公公让我想到了去世的爷爷,我不能让一个上了年龄的老人去挨一刀。”然而,在3月15日,廖红霞在病房里等了一天,没等到罗玮的到来,原本当天是要为罗玮做检查的。

原来,得知女儿要把肝脏捐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罗玮的父母打电话让在成都的熟人阎女士“看起来”。可是,当罗玮告诉了这个让父母“看起来”的阎姐发生在廖红霞身上的故事时,这个阎女士陪罗玮一起赶到了医院。

罗玮在病房这样对廖红霞说:“肝被割了还可以长出来。廖姐,把肝移给你,女儿就不会没有妈妈了。”她还说,从小和爷爷长大,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张国文[廖红霞的公公]的照片,觉得老人的样子特别像自己的爷爷,很亲切。而爷爷是患上绝症无钱医治,在抬回家的途中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帮助你也像在帮我的爷爷。” 罗玮露出笑容,淡化病房中的沉重。

晚上7时30分,医生带罗玮去监护室抽取静脉血。罗玮有些紧张,咬着嘴唇,将头偏向一方,默默地对自己说,“不痛,不痛!”阎姐没有说话,只静静看着这个被父母亲要求“看起来”的女孩。10分钟后,检验结果出来--血型与廖红霞匹配!或许罗玮在迈出这一步时,就没有想到要回头。

3月15日晚上8时,刚刚验完血的罗玮在没有父母亲的陪伴下,签署了一份特殊的《移植肝脏协议书》。“有没有想过要报酬?”成都市刘范杨张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范安彬突然问。罗玮摇头,医生已经告诉她,捐肝者要切割肝的50%-70%,这其中具有风险。并且廖家很穷,不会有报酬。捐献协议由范安彬律师、罗玮、廖红霞的丈夫张元林共同起草。当晚9时,《协议书》拟定完成。“很感动,很多人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我没有办法拟出违约的责任,它需要爱心和善良来完成,这是我至今拟定的一份最特殊的协议。”范安彬律师看着罗玮的眼睛,他看这份《协议书》时很认真。

甲方:罗玮,女,生于1986年10月29日,在成都市天彩家具厂工作。住址: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鸳溪镇。

乙方:廖红霞,女,生于1971年10月31日。住址:四川省蒲江县松华乡建华村1组。

丙方:张元林,男,生于1969年3月22日,住址同乙方,系乙方丈夫。

因乙方病情紧急需做肝移植手术,甲方经反复考虑,同意对乙方进行帮助,移植肝脏。为此,甲丙三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无偿移植肝脏给乙方,乙方表示接受:

二、甲方在签订本协议书前,已充分考虑到本手术对甲方有风险,甲方自愿承担因手术造成的风险;

三、乙双方无需承担手术费用,手术中所有费用由华西医院承担。[因华西医院已为乙方廖红霞启动免费活体肝移植手术名额]

四、鉴于本手术的特殊风险,丙方自愿与甲方共同承担因手术造成甲方的风险,甲方表示接受;

五、本协议经三方签字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五份,由甲丙三方各保存一份,华西医院和天府早报社各保存一份。

甲方:罗玮        乙方:廖红霞        丙方:张元林

罗玮签上自己的名字,伸出右手拇指,蘸上印泥重重摁在《协议书》上。同时, 罗玮和廖红霞住在了同一病房。

这是世界上一份特殊的协议,没有违约条款,只有心灵的签约。

义无反顾割肝救人,女儿连父母的感受都不顾,做父母的怎么也想不通。当得知女儿执意要捐肝,3月15日,罗玮的父母连夜坐车从广元赶往成都。得知父母来到成都的消息,罗玮显得有些忐忑不安,不时地问:“他们什么时候到?”一个人坐在病房的电视机旁,拿起笔对几张各种颜色的纸时而写一阵子,时而又抬头凝望窗外。罗玮知道父母此番来成都一定是劝阻自己,不会听任何解释。于是她决定把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先以书信的方式让父母知道,再面对面地与父母沟通。

虽然只是简单几页纸,罗玮却从下午5时一直写到晚上8时30分。信的内容是:爸妈,不要怪我用这种方式和你们见面。想清楚后,不管是否愿意,明天我一定见你们。我曾以你们为荣,望你们也以我为荣。别难为其他人,这是我自愿……

第二天凌晨1时左右,罗玮来到一位老乡在成都通锦桥附近的住处,她的父母正在那里等她。“还是你们先代我把信给爸爸妈妈吧。给他们说,我不是不见他们,而是怕他们不理解。我想他们先看看信,心平气和些了,再上去见他们。”到了通锦桥,罗玮把信交给了老乡,老乡却希望罗玮直接与父母见面。罗玮和他沟通后,终于决定和父母见面。

一见面,三人抱在一起,气氛格外沉重。空气一下子好像凝固了。屋里只有父母低声哭泣。

还是妈妈打破了屋里的宁静。“你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沉默,没有人说话。“你现在长大了,你这样做让爸爸妈妈怎么想?”沉默,屋里一片安静。“你有没有想过捐肝以后怎么办?你以后的生活呢?有什么保障没有?”父亲终于说话了。

“都是我自愿的。”罗玮的眼睛依然盯着地面,声音坚定。

父亲胡仲双说:“从法律上讲,女儿满了18岁,但这合法不合情。”说到这儿,胡仲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儿是我们的心肝宝贝,捐的是女儿的肝,其实是我的心……”在爱心和孝心之间,罗玮毅然地选择了奉献爱心。

就在捐献有了一线希望的时候,3月24日,廖红霞突然坚持表示:不接受罗玮捐肝,不想让罗玮因为捐肝和家庭发生矛盾。廖红霞还说:“我实在不忍心在这个小妹妹身上寻找第二次生命,很残忍。”晚上8时许,廖红霞突然失去踪影,张元林和罗玮找遍了医院的每一个角落,终于看见廖红霞蹲在一个花坛后面哭泣。作为已经宣判“死刑”的廖红霞来说,她也很痛苦。

见状,罗玮低声和张元林商量:“廖姐的病再这样拖延下去不行,这样,我假装出院,然后偷偷回来给廖姐捐肝,别让她知道。”

3月25日,罗玮在律师的陪同下,来到四川省公证处,所有的程序完成后,罗玮趴在办公桌上,郑重写下了一份声明书:

一、我在无任何欺诈、胁迫的情况下,自愿为四川蒲江县松华乡建华村1组村民廖红霞捐赠肝脏。

二、我捐献肝脏后不会向廖红霞及其家属索取任何报酬;

三、我捐献肝脏后的一切医疗后果及法律责任由我本人承担,与他人无任何关系;

四、由于我已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我的父母均不得以我的名义向廖红霞及其家属索取报酬、追究责任。

26日下午,罗玮将自己的计划向肝移植中心主任严律南教授和盘托出。老教授被发生在眼前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他马上对罗玮说:“我们另外给你安排一间病房,星期一你和廖红霞告别之后,就住到新病房去。”回到病房,严教授告诉廖红霞:“有人愿意为你捐肝了,但她不愿意见你,你不用知道她是谁,你只知道有这么一个好心人就行了。”

28日下午,罗玮收拾好行李佯装出院,说自己要回广元陪父母了。在电梯口向廖姐告别时,她从廖姐眼中分明看出一丝失落。临走时,罗玮紧紧地拥抱善良的廖姐,久久不肯松开。罗玮在住院大楼下转了一圈之后,从另一道门走进了严律南教授专门为她安排的25号单人病房。

29日下午5时,罗玮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30日上午,专家们确定把“谎”继续撒下去:先接走罗玮,再接廖红霞。手术后两人分别住在两间肝移植监护病房。尽量不要让两人见面。罗玮和廖红霞的病房只隔了不到5米,为避免“穿帮”,廖的丈夫和罗玮都把大门紧闭。7时55分,罗玮给父亲打完电话,被推进手术室。父亲接受不了女儿捐肝的事实,没有来陪女儿。

下午5时40分,经过长达9个小时的苦苦等待,罗玮被推出了手术室。看着她依然昏睡,一直守侯在手术室外的罗碧莲母子以及张元林当即就冲了过去,紧追着罗玮的病床哭了起来。伤心的母亲将瘫倒在地,罗玮的哥哥罗坤一步跨过去伸手将母亲抱了起来……在场的患者们和家属们无不被他们感动,大家都说:这个女孩太伟大了!同样,这个家庭是伟大的。虽然为人父母是那么不情愿让自己的女儿割肝救人,但他们依然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5月11日,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为罗玮和廖红霞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肝移植中心主任严律南教授来到欢送会场,第一接诊廖红霞的副教授王文涛,主治医生杨家印徐明清,以及和“姐妹俩”朝夕相处了一个月的护士罗艳丽朱红刘争等也纷纷到场与她们告别。

廖红霞将严律南教授和罗玮的父母请到台前,廖红霞和丈夫张元林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随后,她俩又将一个表达谢意的牌匾交到严教授手里。罗玮的父母则将一个信封塞到廖红霞夫妇手中,里面装着500元现金。最后,华西医院派出了专车送廖红霞回家,罗玮也随父母回到了广元。分手时,两人再次紧紧相拥,罗玮一再说:“廖姐,不管咋个样,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哦。”

这个春天,神州大地因为罗玮爱心飞扬,因为罗玮世界是那么和谐与温馨……

爱心洒满川北

罗玮作为世界上第一例既非血缘又非亲属的活体器官捐献者感动着我们,这个充满爱心和具有高尚精神的女孩,也同样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她真实的内心难道没有丝毫的“色彩”?!

翻阅罗玮的日记,我们或许找到答案。

罗玮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这一举动,也许伤到了父母,但是,我却不能不这样做,因为我的一个决定关系着一条人命,或者可以说,还有更多的东西。在罗玮看来,什么都比救人重要。哪怕是要自己吃苦受累,哪怕是要自己付出生命。

有记者问罗玮:“你说救了廖红霞你心情很高兴,那这12万元捐款会不会让你高兴?”

罗玮并不生气,微笑着说:“当然高兴了,但是,我的高兴跟捐款的数目没有关系,人们为我捐款了,说明人们在关心我,我为这个高兴。我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是1000元,父母来成都看我,再也不需要东借西借凑路费了……所以,12万元捐款这么大的一个数字,我想都没想过……这是我的真心话。

记者又问道:“罗玮,有人这样议论你,就算捐肝会少活5年,但是她现在出名了,完全可以找个好工作,又有人捐款,日子会比不捐肝过得舒服得多,这样的女娃真聪明,真会算!

罗玮:“捐肝前我哪里知道会有捐款呢,要是做生意的话,风险也太高了吧?”

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她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将是过眼烟云,所有的一切都将回归到原来的样子。罗玮依然是罗玮,只是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将分享她的肝脏,使她将平添了一份牵挂。

克林顿曾说:“母亲告诉我永远不要放弃,不要屈服,不要停止微笑。无论发生多么可怕的事,第二天一早起床,母亲都会微笑着站在我面前,她从不把痛苦露给别人。”克林顿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罗玮记忆中的爷爷也是伟大的。

罗玮在日记中记录爷爷的最多——

2003年5月10日,江苏无锡。

我和哥哥在这里打工,说起爷爷的最多,爸爸妈妈也说起,总感觉爷爷要亲切许多。爷爷有一点小病总是咬牙忍着。我叫爷爷去医生那里看看,他说,一把老骨头了,这点小病算什么。想起这些,我总要默默流泪。我知道,爷爷最不喜欢流泪了。他总是说,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

    ……

2004年6月14日,四川成都。

爷爷很多时候是沉默不语,他给我讲刘备的故事,那时候,我总是在爷爷的故事中慢慢睡去。一到晚上,就缠着爷爷讲故事,不讲故事就睡不着觉。有一天晚上,我在梦里梦见爷爷死了,我把梦讲给妈妈,妈妈说,我是瞎想的。可是不久,爷爷真的死了。

2004年7月12日,四川成都。

农村真苦,有能力的都出去了,就连我这样的中专生也在外面打工。要说农村还有什么牵挂的话那就是爷爷了。爷爷的坟还在村里。爸爸妈妈也都在外面打工,家已经几年没有住人了。不知道爷爷晚上能不能回去看看。看什么呢,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

2005年4月6日,四川成都华西医院。

谢天谢地,我终于走过来了。今天,我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想到这么多天的经历,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捐肝的举动。甚至还有人说,我是少女的虚荣心。我不想对这些去辩解什么。我做就做了。要是爷爷还活在世上的话,他肯定支持我这么做的。爷爷最理解我。

……

罗玮将淡蓝色日记本递给笔者的时候,她的表情自然、微笑,没有不情愿的样子。罗玮说,这本日记是带密码锁的,她把密码告诉我们,笑着说:“如今她不再带密码了。”因此,用平静如水、纯真善良来概括罗玮,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罗玮捐肝的感人故事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诸多媒体追踪报道,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播,她陆续收到爱心人士的一笔笔捐款。这些捐款对这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十分重要。但她想得更多的是:“捐款是好心人的心意,绝对不能乱花”。其实,她心里早有打算——那就是,农村中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年回家过年带回来的钱也不少,但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们却高兴不起来。她知道这些留守老人和儿童更需要关怀,更需要爱。于是,再次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重大决定——为留守老幼建设一个温暖的家。

2006年春节,罗玮告诉父母:“还有几万元捐款,可以用来搞基础设施,托管中心主要接收农村打工家庭没人照顾的老人和儿童,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养,留守儿童不再孤独”。爸爸妈妈为她的善心所感动,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打工,全身心地投入罗玮的托管中心建设。

罗玮要办老幼托管中心的消息迅速传开,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可创办托管中心,预算要20万元,还差8万元。怎么办?她动员全家人拿出了几万元房屋拆迁款。但这还不够,罗玮只好又去贷款5万元。

2006年9月,罗玮的老幼托管中心正式开业了。当天就有7名学生和两位老人入住,15名工作人员投入工作。租用了8亩土地开展多种经营,养花种树搞副业,开办“农家乐”,争取多种经营扶持托管中心。罗玮还恳请华西医科大学定期派专家免费为老人和孩子进行健康检查。第二年春天,考虑到更多山村的孩子们需要关怀,她又在离苍溪县城100多公里的边远乡镇双河乡办起了第一个“留守学生之家”,紧接着又办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龙山分所”,她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们不再寂寞。她这样做,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幸福之中,也让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个需要关爱的群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2007年5月27日这天,远离苍溪县城100多公里的边远乡镇双河乡,“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双河分所”其乐融融:孩子们吃了晚饭,罗玮带领着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排练舞蹈节目。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广元其他两个地方经常可以看到:每天广元市老幼托管中心、罗玮留守学生之家龙山分所,老人孩子不再寂寞。

于是,我们看见罗玮在转眼间,不知不觉地“长大”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罗玮从市场采购完东西往托管中心赶。忽然,一阵天摇地动:“不好,地震了!”想起住在托管中心的十几位老人,她撒开双腿往回跑。回到中心时,十几位老人已在他父母的协助下,被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此时,山下到处是惊恐的人群,正纷纷朝山上跑来。很快,托管中心门前就聚集了四十多位附近的居民。她赶紧和工作人员从屋里抬出板凳,招呼老年人坐下……深夜,她和父母又从屋里抬出两捆塑料布,在大家的帮助下搭起了一顶120多平方米的帐篷,从余震中布满危险的房子里抢出食物和炊具,为大家准备热水和晚饭。从5月12日到5月15日,她们一家先后救助了附近居民七十余人。

5月13日,罗玮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立马就被派到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帮助护士做手术用的敷料等工作。为多做些敷料,她不顾自己身患严重感冒,每天早早地赶到医院,三天做棉垫500余张,棉球近6000个,一天下来,指甲盖一碰就疼。但想到灾区人民的需要,咬咬牙硬挺了过来。5月15日,罗玮随志愿者队伍到了青川县凉水镇帮助搬运救灾物资。双手擦破了,双肩磨破了,但她却没感觉丝毫的疼痛。看到青川那么多人受苦,回到广元后,一个念头萌生:她要利用现有的场地,建一个集中安置点,帮助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那些天,罗玮白天安排好救县点的事情后,晚上又赶到医院继续着志愿者的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罗玮临时救助点”先后救助了青川受灾群众三百多人。

2008年5月20日,罗玮将永远铭记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她终于如愿以偿,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火线入党”。她说:“在灾区我看见很多人都在为互不相识的人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为此,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我奋力前行。”也在这一年,罗玮参加了广元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担任名誉会长,虽然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献血,但她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会的工作之中……后来,罗玮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

正是经历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罗玮和思想和行动变得更加成熟了。罗玮若有所思地说:人的一生有许多种活法,无论选择哪一种都能从中找出生命的真谛,或许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一粒米,但也能干干净净的起到一粒米的作用,而不是争当无数颗雪白的米粒中那颗刺眼的小石子。

2009年,因为灾后重建恢复等各方面的原因,罗玮关闭了托管中心。随后,罗玮在剑阁县以沃丰林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和剩余劳动力,种植核桃3000亩,总投资500万元,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2010年秋天,罗玮与帅小伙陈波走进婚姻的神圣殿堂,婚后夫妻俩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2年6月1日,小女儿彦霖降生这个温暖的家庭,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增添无限乐趣。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2011年11月,罗玮非常荣幸的当选为“十八大党代表”,也是四川代表团中最年轻的党代表。

2012年春天,首都北京春意怏然。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参会代表,亲切地对她说:“你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吗?”当时,她完全矇了,未料到日里万机的习总书记会跟她说话,罗玮只说了两个字,“是的”。习近平同志对她说:“这么年轻就当选党代表了,不错,继续努力”。

这一次会面,习总书记将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了基层党代表,送给了广元的年轻人,也希望大家能够不辱使命的在自各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强大而建功立业 。

历练会让人睿智,经过这次会议让罗玮成长了许多,回到广元后她经历了很多场的宣讲活动,让她更加坚信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2013年,罗玮加入四川永隆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接触党群工作,在学习和锻炼中她不忘初心,在协助该集团每年的“永隆慈善助学金”相关工作的开展中,长期关心贫困家庭的莘莘学子,创造自己的价值。

2013年9月,罗玮当选了全国第四届的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第二次见总书记,罗玮想象着自己一定要向总书记说的两件事:一是想邀请习总书记到美丽的家乡广元作客,因为那里有善良的父老乡亲。二是总书记对自己的鼓励,让她再一次见到了他。可是当总书记走到她面前的时候,所有的心里话,只化作了一句:“总书记好,我是来自四川广元的罗玮”。因为她不想因为自己和总书记说话而占用后面很多期待与总书记握手的模范们的时间。总书记在与她讲话期间,没有移动自己的步伐,很认真的听她把话讲完,才继续与其他人握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是因为土壤的哺育,那是因为绿叶的衬托,那是因为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永隆(集团)公司的慈善内核,与罗玮的爱心光芒融为一体。在永隆,罗玮实现了从党建办主任到党委副书记的角色转变,党的工作让这个80后女孩快速成长。罗玮刚进入永隆的第一个职位是党建办主任,第一次接触党建工作的她不知该如何下手。这时公司给她安排了一次省工商联组织的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在半个月的培训中,罗玮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信自己一定能凭着一腔热血,让永隆的党组织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正是这样,筹划成立党委、规范组织生活……罗玮一步步跟企业磨合,完善党建机制。经过罗玮与党组人员连续一周的考察,最终将职工最集中的职工活动室打造成了党员活动室。从党的知识培训开始入手,与企业的工作会议、群团活动联动,在工作会议结束后选择半小时内的时间插入党的知识以及时政要闻,并通过一些主题活动,将党的知识与活动主题相融合成为大家都乐于接受,容易消化的党的知识。她还特地聘请一些企业的优秀党员为职工们现身宣讲,用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为人做事的方法感染职工。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与中层领导的沟通,又通过党委与纪委的监督作用,成立纪检组,完善监督机制,并设立检举箱、意见箱、QQ邮箱,让职工和社会对企业不良风气进行监督。2014年,7名入党积极分子被提升为部门管理人员……

2015年9月,罗玮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

罗玮说:“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虽然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和广度。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止可以帮助他人,更可以启发他人。她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活出自己的价值!”

沉稳恬静的罗玮相信,人生不仅有自我的价值体现,更应该有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人生其实是一场修炼,罗玮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用爱心点燃激情,用善良感动中国,播撒爱心的脚步永不停息……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你用大爱的目光注视。

尘世浮躁的氛围里,

因你的存在散发璀璨的光芒。

恰似一团火焰,

你燃烧着不灭的信念。

时间凝固成动人的诗行,

你用深情拨动天地的琴弦。


上一篇匠之生
文章分类: 报告文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