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法官作者:杨仕甫 1、山路弯弯
弯弯曲曲的山路,像蛇一样从山脚往上爬。浓密的灌木林中传出叽叽喳喳的鸟叫,山林里远处人家的房顶上飘着白云一样的炊烟,偶尔有几声狗叫,有妇人尖着嗓音大声喊叫小儿或是丈夫回家吃早饭。 在被青草淹没的小路上,有两个人正艰难地行进着,年长者背着一个大背篼,背篼里装着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大国徽,还有原、被告标志牌,年轻人则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背包,里面装着案件卷宗。 长者叫郭兴利,是剑阁县开封法庭庭长,年轻人叫刘利,是郭兴利的助手。 突然,郭兴利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刘利赶紧伸手去扶:“郭庭长,小心!” 郭兴利站稳脚步,长长地出了口气,又继续往前走。 走在后边的刘利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说:“庭长,我要批评你了,你这个人啥都好,就是有一条不好!” 郭兴利听说刘利要给自己提意见,赶紧停下脚步:“你说,是哪一条?我一定改正。” 刘利嘟起嘴巴说:“你干起工作来就不要命,都感冒好几天了,非要今天去处理那个案子,等感冒好了去不行吗?” 郭兴利回过头严肃地说:“当事人伤成那个样子,正眼巴巴地盼着我们去断公道,能等吗?”
插叙一
1991年,郭兴利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到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法庭工作,先后从事过法警、书记员、审判员等工作,并担任过副庭长、庭长职务。担任法官以来,为了方便群众,他用剑门山区的竹篾背篼背着国徽、卷宗、原、被告标志牌以及普法宣传资料走遍了辖区内的十五个乡镇,将流动法庭设到了田间院坝,后来又用自行车、摩托车驮着流动法庭,再后来终于有了一辆吉普车,又自己开着车走乡串户,调解、审理案件,宣传法律知识。从事法官工作24年来,他踏遍了开封法庭辖区方圆600余公里的每一个角落,背烂了10余个背篼,磨烂了50余付背绳,骑烂了8辆自行车,累计步行10万余公里,自己骑车、驾车25万余公里,巡回审判案件3000余件,无一件改判,无一件信访,无一件投诉,无一件不廉举报,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背篼法官”。
2、荣光村出了工伤事故
时光回到2008年4月25日,剑阁县公店乡荣光村发生了一起严重工伤事故。 荣光村村民涂光富在包工头贾新才的工地上打临时工。贾新才承包了村民黄丁的新房修建。这是一幢设计为三层的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已经修到了第二层。几个民工正在往二楼上搬运砖块,他们一边劳作,一边摆着龙门阵。涂光富卖力地搬着砖块,当他走近一楼的一堵砖墙时,靠在墙边的一块水泥预制板突然倒了下来,不偏不倚,刚好砸在涂光富的双腿上,涂光富一声惨叫,倒在了砖石堆砌的泥地上。一块约三米长、两米宽的水泥预制板压在他的身上。 经梓潼县人民医院诊断,涂光富的双腿只是皮外伤,腰椎却被沉重的水泥预制板砸断了,虽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可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他最终却未能站立起来。 从医院出来之后,三家人为赔偿的事闹得要死要活,包工头贾新才自知推卸不了责任,却以无力赔偿为理由一再推诿,房东老黄则以与涂光富之间没有劳务关系而拒绝赔偿。涂光富一纸诉状,将包工头贾新才和房主人老黄一起告上了剑阁县人民法院,郭兴利决定协助剑阁县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可是,经过几次苦口婆心地劝解,几家人却始终难以达成协议。
插叙二
郭兴利在办案中体会到,人民调解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化解矛盾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人民群众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所以他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调解优先”原则,尽可能地把握一切有利于调解结案的机会和积极因素,从源头上去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自从他担任审判职务以来,就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调解工作的新思路,狠抓审判调解工作,恭身力行,全力推行审判程序简易化,在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合法的基础上,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大力加强庭前、庭中、庭后调解,做到能调则调,快速结案,对不能及时调解结案的案件,针对不同的当事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当事人多交流,以心换心,用诚心感动当事人,既说理又讲法,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和理解,从而顺利结案,使整个诉讼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情味和人性化,增进了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亲和力。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他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了“四心、三把握、二书、一联动”的调解经验。所谓“四心”,是指法官应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用心做好调解工作,即耐心、细心、热心、公心。“三把握”,是指法官在调解工作中方法要得当,把握好调解的前提,把握好个案特点,把握好调解时机,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书”是指调解预约函和执行告知书。所谓“一联动”是指建立于人民调解的联动机制。 连续多年,郭兴利的调撤率均在80%以上,甚至达到过90%以上。每当他看到通过法庭的调解,愁眉苦脸的老人又笑逐颜开、大打出手的乡邻又握手言欢、闹着离婚的小夫妻又破镜重圆、农民工又领到了久违的血汗钱时,他的心里就会增添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3、法庭搬到农家小院里
今天,他们已经是第四次到涂光富家里了。刚走到涂光富家的院坝里,涂广福的妻子和女儿就迎了过来。 郭兴利和他们一边寒暄一边往涂光富的卧室走:“先去看看老涂。” 涂光富的卧室里只有一架简易的木床,木床前放着一只尿桶,尿桶里的屎尿散发出一股恶臭。 涂光富的妻子很不好意思: “郭庭长,难为你了,老涂连屎尿都没本事下床屙,都屙在这木桶里,臭得连我都受不了”。 她吩咐女儿:“小琴,快把尿桶提到门外去!” 郭兴利赶紧制止:“不用了!老涂想方便的时候咋办?” 郭兴利走到床前,紧紧握住涂光富的手: “老涂,你受苦了!” 涂光富感动地说:“郭庭长,你这么远来看我,谢谢了!” 郭兴利揭开被子,摸着涂光富的腿问: “咋样?有好转没有?” 涂光富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 郭兴利掏出手绢轻轻擦去涂光富脸上的泪水,从衣兜里掏出一千元钱往他的手里塞: “老涂,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涂光富连忙推辞:“这咋个要得哟!” “啥子要得要不得的?你是不是嫌少了?” “哪里是嫌少嘛?你为我的事跑了那么多路,操了那么多心……” 郭兴利打断涂光富的话:“不嫌少你就拿着!” 助手刘利也掏出五百元钱: “老涂,这个你也收下,刚才是郭庭长的心意,这是我的心意。” 涂光富的妻子也帮着丈夫推辞: “这叫我们咋个好意思嘛!你们工资也不高,还给我们拿钱,都怪老涂给你们添的麻烦!” 郭兴利赶紧制止,几番推辞后,郭兴利握着涂光富的手,说: “放心吧,老涂,我们一定把这个案子办好。我们今天来就是想把大家通知到一起,通过协商把问题解决好。” 涂光富说:“郭庭长,这个案子由你处理,我们当然放心。”他突然感觉到郭兴利的手心有些滚烫:“哎呀!你的手咋个这么烫呵?” 助手刘利说:“庭长都感冒好几天了。” 审判现场很快就布置好了,院坝里的人也越来越多,村民们都是听到村上通知赶来参加旁听的。 这时候,贾新才和黄丁也匆匆赶来了,贾新才愧疚地说:“郭庭长,让你们久等了,真是不好意思。我等老黄一起来,他有事一时走不脱,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早!” 郭兴利和他的助手坐在审判员席上,涂光富的妻子、女儿坐在原告席上,贾新才、黄丁坐在被告席上。 郭兴利开始调解:“原告涂光富诉被告贾新才、黄丁工伤事故赔偿一案,已约请双方当事人在开封法庭进行过多次庭外调解,因双方未达成协议,现在开始庭内调解,由于原告涂光富行动不便,由其妻何玉秀、其女涂小琴代理,下面请原告方陈述诉讼请求。” 涂光富的妻子先陈述:“郭庭长,我们也没有其它的要求,只希望被告能够赔偿老涂的医疗费、误工费和今后的治疗费共二十万元。” 郭兴利:“请被告发表你们的意见。” 贾新才说:“老涂伤成那个样子,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完全应该赔偿,只是我几次包工都整亏了,为了给老涂治病,我已经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才勉强凑够了三万多元,现在一分钱的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黄丁说:“我建修房子的工程是承包给贾老板的,出了事应当由承包人负全部责任。” 贾新才反驳:“这个工程的确是包给我的,当时我们双方并没有签订过任何工程承包的协议。” 黄丁回复:“我们是没有签过啥子协议,你看见我们这里哪家修房子在跟包工的老板签协议?” 贾新才说:“别人不签协议,那是他们不按规矩办,你总不能以这个理由推卸责任吧!” 郭兴利说:“老黄,你们双方没有签订有关安全方面的责任分担协议,老涂的工伤应当由你俩共同负责。” 黄丁说:“郭庭长,我修这个房子,不光花完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的债,我哪来的钱?” 郭兴利说:“你们两个都说没钱,这不是拒绝赔偿的理由,你们都看到了,老涂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急需医疗费用,再说,他原本是这个家的顶梁柱,现在,顶梁柱垮了,这个家今后咋个办?” 黄丁仍然坚持自己没有责任,贾新才说:“老黄,避开没有签安全协议这件事情不说,你要民工把预制板靠墙立着,预制板倒下来砸伤了人,难道也没有责任吗?” 黄丁反驳:“我是叫他们把预制板靠墙立着的,我是考虑平放在地上太占地方,砖块和木料没地方放,你说,这有啥子错?” 有人看了看手表,时针已经指向下午一点,双方的辩论仍在进行,旁听的群众却陆续回家吃午饭了。 调解继续进行,双方辩论得更加激烈。郭兴利看看手表,时针已指向下午三点。 涂光富的妻子赌气地说:“郭庭长,已经大半天了,午饭也没吃,他们两个实在不赔,我们也没办法,没钱治疗,老涂就只有等死了!”说着,伤心地哽咽起来。 郭兴利安慰完涂光富的妻子,宣布说: “看来双方暂时难以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今天就暂时休庭,改期再通知双方当事人继续调解吧。”
插叙三
几年以前,开封法庭承担着原开封区、武连区、元山区共15个乡镇方圆600余公里的调解、审判等工作。距离开封法庭最远的村组超过一百公里,且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很多地方常年不通公路,就算是通公路的地方也很少有汽车,常常是雨天泥泞湿滑,晴天尘土飞扬,有的村组到开封还隔着河流,老百姓到法庭办事几乎完全靠步行,极为不便。 一次,郭兴利开庭审理一对老人状告儿女赡养的案件,法庭事先和当事双方约定,上午九点开庭,郭兴利八点半左右就到法庭,做好准备工作后,坐在法庭里苦苦等着两位老人,可眼看都快十二点了,还没见老人的踪影,又等了很久,才见两位老人气喘吁吁、步履蹒跚地来到了法庭,一到法庭,老人就一个劲地道歉,说他们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饭也没吃,走了30多里的山路,紧赶慢赶,可还是迟到了,实在不好意思……这件事对郭兴利触动很大,两位老人那么大年纪了,为了讨个公道,竟要跑那么多路,吃那么多苦。郭兴利在心里检讨自己: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服务,我们是怎样服务的?法庭难道一定要设在庄严的大厅里吗?我们就一定要坐在高高的法台之上吗?难道我们就不能主动到案发地去开庭,把法庭设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吗?为了最大限度减轻老百姓的诉讼负担和奔波之苦,为老百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拉近法庭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他提议改变过去那种端坐法台、手敲法槌、威严办案的传统方式,将法庭搬到老百姓的身边去。他考虑,要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必须到案发现场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还原案件的真相,那么,既然已经到了案发现场,何不一并将案子审理了结呢?这样不是更加省时省力吗?同时,这样做,也可以解决当事人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加之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使传唤文书难以送达的矛盾。 那个时候,开封法庭辖区内很多村组都不通公路,即便通了公路,也没有交通工具,怎么样将法庭设到案发地巡回审判呢?他们动了很多脑筋,最先想到的是用木棒抬着纸箱,纸箱里面装着国徽、原被告标志牌和卷宗资料,到了案发现场,根据情况设起临时法庭审理案件,但是,抬纸箱必须要两个人手,有时候人手不够就没法行动,于是,他们又改用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国徽,一头挑着卷宗去巡回审理案件,但由于剑门山区的道路蜿蜒曲折,爬坡上坎,人们一般不大习惯于挑担,普遍习惯于用背篼背,更多的时候,他们就背着背篼,背篼里装着国徽、原被告标志牌和卷宗,这样,行动起来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在农家院落里、在河道溪流边、在工厂学校中、在田边地坎上,他们将背篼一放,国徽一挂,几张桌子一摆,甚至是几块石头一垒,就开庭审理。从1991年开始一直到1998年,开封法庭50%的案件就是靠背篼背着“法庭”去审理的,25%的案件是用木棒抬着或用扁担挑着“法庭”去审理的。后来,背篼换成了自行车,再后来又换成了小汽车,交通条件逐渐好了起来,给巡回审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再到后来,随着山区公路建设的发展,老百姓出行一般再不用两条腿奔走,而坐上了十分方便的公交车。但是,交通方便了,老百姓的诉讼成本也相应地增加了,因而,他们仍然坚持巡回审案。 他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暴雨,爬山涉水,就地公开审理案件3500余件,达到收案总数的71%。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会遇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为了保护背篼里的卷宗不被淋湿,他们脱下衣服盖在背篼上,而自己却被淋得像个落汤鸡。山里本来就多雨,往往还伴着冷风,即便在夏天,也会冷得瑟瑟发抖。山里的太阳有时候也很火辣,每年夏天,他们都要被晒得身上脱一层皮,有时候,汗水打湿的衣服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碰上冬天,白霜满地,寒风刺骨,他们冻得牙齿打颤。一次,他们正走在一段隔着河沟的山路上,突然下起特大暴雨,很快山洪暴发,河沟里洪水咆哮,眼睁睁看着洪水堵住了前进的道路,他们心里十分着急,因为已经约定在当天下午两点钟开庭,不能因为河水相隔就不守信用,于是他们将背篼举在头顶上,手拉着手,趟着齐腰深的洪水,慢慢地向对岸移动,走到河沟中间的时候,郭兴利脚下踩着一块溜滑的石头,差点滑倒被湍急的洪水卷走了。 1998年,开封法庭终于花3000元钱买了一辆被淘汰了的吉普车,可是车子经常开着开着就坏在路上了,每次坏在路上,都只有请老百姓帮忙推。
4、家访
郭兴利和他的助手刘利来到贾新才的院坝里,刚好是吃完早饭的时间。每次要赶在这个时间到达,必须早早地起床。 贾新才的家是一幢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在当地也算得上好房子了,但从房子的外观和院坝里的摆设看,这家人的经济条件并不多好。 看看院坝里没有人,房门却开着,郭兴利就站在院坝里大声喊:“老贾在家吗?” 听见喊声,贾新才和他的妻子从屋内迎出来。 “郭庭长来啦?欢迎!欢迎!” 见到郭兴利,贾新才的妻子并不是多热情: “郭庭长,你已经到我们家看过了,你看这个家像个啥样子?自从出了事,也没啥工程包了,还要给人家赔偿,哪来的钱赔嘛!” 郭兴利和贾新才的妻子开着玩笑:“你等我把气喘匀了再抱怨嘛!” 几番寒暄,拉近距离,郭兴利坐在客厅的木凳上,接过贾新才递过来的“天下秀”香烟,这才心平气和地说: “你们家的确有难处,这个我理解,但依据法律,你们该履行的赔偿责任还得履行!” 贾新才申辩说:“不是我们故意推卸责任,钱这个东西是硬头货……” 郭兴利打断贾新才的话说:“老贾你再不要找这些理由了,你那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我今天来,一是看看你,二是我想到了一个帮你解决眼前困难的办法,我到县畜牧局为你争取到了一个养殖项目,你明天就到县里找畜牧局办手续吧!” 这是贾新才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之前,他曾经试图搞点经济收入好一些的项目,好兑现赔付,其中也有养殖项目,但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就打消了念头。现在,郭庭长竟然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激动地从板凳上站起来,拉住郭兴利的手: “郭庭长,太感谢你啦!” 从贾新才家里出来后,郭兴利和他的助手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黄丁的家里。 黄丁的家位于山脚的平坝,也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 郭兴利开门见山地劝说黄丁:“老黄,老涂压断双腿的事情,你不能推卸责任,一是你与贾新才之间没有签订承包合同,就应当视为雇佣关系,二是造成事故的水泥板是你要民工立在墙边的……” 没等郭兴利说完,黄丁就急着打断郭兴利的话:“水泥板的确是我要民工放在那里的,哪个晓得会倒下来呢?我虽然没有跟贾老板签订承包合同,但工程确实是包给他的呀!” 郭兴利说:“水泥板立在墙角为这次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你和贾老板之间虽然是承包关系,但你们没有履行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手续,因此你得负相关的法律责任。” 黄丁不停地辩解,始终不愿意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郭兴利耐着性子反复劝解,既给他讲法律依据,又从情感上加以劝导,一直磨到下午五点过,黄丁终于松了口,略带歉意地说:“郭庭长,为这件事情,你已经跑了不少路,费了不少神,我记得,光是调解就已经搞了五次了,我再不让步,就真的不通情理了。我同意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但……” 郭兴利打断黄丁的话:“这个你放心,我们会依法划分责任大小的。”
插叙四
在一些人看来,基层法庭办的案子,不过是家长里短、打架斗殴、离婚析产、催款要账等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案子。郭兴利认为,案子虽小,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一个案件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因此,在办案中,他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经常换位思考,将法庭受理的每一起案件以最公平、最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力争将每一件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 24年来,他个人办案2000多件,没有一件被改判、发回重审,没有一件再审,也没有投诉、上访和缠诉,创下了审判、执行24年“零”差错的纪录,有力地维护了当地的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郭兴利还经常开展判后答疑和案后回访等工作,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了解当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经他审理的一件离婚纠纷,因当事人双方无论怎样调解都执意要离,估计难以挽回,于是判决他们离了婚,后来去他们村子回访,了解到两人均未再婚,据村上的干部和群众介绍,双方都有后悔的意思,于是,他找到男女双方,也看出都有复婚的念头,但碍于面子,都不好先开口,他就主动当起了媒人,结果促成了双方破镜重圆。 近年来,山区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面对这些情况,郭兴利决心用法律允许、政策允许的合理方式和方法来当一名乡村法官,尽量做到在田间地头,在老百姓家里的圆桌上、火堆旁就能化解矛盾,处理纠纷,做到在维护法官形象和法律尊严的前提下,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和心态处理纷繁复杂的案件,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与他们交谈,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他尤其注重与老百姓的情感沟通,既要通过审判维护法律的公正,维护人民法院的形象,又要顾及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给老百姓一定的脸面,这样才不会引起他们的紧张和反感情绪,所以,他们的巡回审判方式灵活多样,往往因案、因事、因人、因地理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审判调解方式,一般不采取公开的形式,有时征得当事人同意,就在当事人家里关上门进行调解或者审判。但是,该公开审理的案件,他们也会大张旗鼓地邀请村干部和村民参加。 针对部分外出民工回家应诉,费用支出过大,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工作,郭兴利大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电话、传真、邮政快递甚至QQ视频的方式,在双方亲属认可的情况下查明并核准当事人的身份和个人真实意思后调解结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终于有了结果
涂光富躺在病床上,妻子站在床边给他喂开水。就在这时,郭兴利抱着一床崭新的棉被走进屋里。 一进门,郭兴利就亲切地问:“老涂,最近怎么样?” 见郭兴利进来,涂光富的妻子既感到高兴又带着歉意: “郭庭长,你平时工作那么忙,星期天都难得休息,你家里又有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还经常来看老涂,你让我们心里咋个过意得去呀?” 郭兴利说:“快别那么想,我是一名法官,又是党员,这些都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看老涂的被子已经烂了,来,把这床新的换上。”边说边为涂光富换上新被子。 “又让你破费了!” 郭兴利揭开被子一角,亮出涂光富的双腿,用双手为他按摩,边按边问“感觉舒服点吗?” “嗯!” 涂光富的妻子赶紧说:“郭庭长,我来吧!” 郭兴利没有停下按摩:“我再给他按按。你们最好每天都按时给他按摩按摩,这样可以疏通筋络,加快血液流通,对康复有好处。” 涂光富的妻子回答:“要得。” 几天以后,涂光富工伤赔偿一案再次在涂光富的家里进行庭外调解。 所有当事人和亲属都围坐在涂光富的病床前,涂光富被妻子搀扶着坐在床上。 郭兴利主持庭外调解: “老涂这个案子我们已经组织过多次调解,今天召集双方当事人再次调解,我希望能够达成共识,尽快使这件案子了结,一是老涂等着用钱,二是老贾、老黄也有自己的事情,免得大家老是缠在这件事情上,请双方当事人再次提出自己的调解意见。” 沉默了几分钟后,贾新才发言: “我先表个态,通过郭庭长的开导,我已经想通了,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想办法凑齐赔偿款,再说,自从郭庭长给我争取到了养殖项目,我的日子也稍稍有所好转。到底该赔多少,请郭庭长判决吧!” 黄丁紧接着表明态度: “我也表个态,愿意按照判决赔付。” 等两人表态之后,涂光富也作了表态: “郭庭长,我也表个态吧,贾老板的家庭情况过去我也晓得一些,他也不容易,不能因为我给他背上更重的经济包袱,我们原来要求赔偿二十几万,现在就少一些吧,反正我这个腿要治好也不可能,以后的难处我们自己克服吧!” 贾新才感到很意外,惊奇地问: “涂哥,你说的是真话?” “我当然说的是真话!郭庭长,我就帮贾哥向你求个请吧,能不能少给他们判一点?” 听完各自的表态,郭兴利终于松了一口气: “既然大家都有个高姿态,那我就提个解决的方案,贾老板,你虽然没有和老黄签订承包协议,但你是实际的承包人,应当负主要责任,老黄你是工程的建筑方,本应负主要责任,但由于已经将整个项目承包给了贾老板,所以依法应承担次要责任。对责任的划分,你们两个有没有意见?” 贾新才首先回答:“没意见。” 黄丁也说:“我也没意见。” “那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我就提个赔偿的额度,鉴于原告高风亮节,主动提出减轻赔偿,故判决两被告共同赔偿十二万元,贾新才负主要责任,赔偿原告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费等八万元,黄丁赔偿原告以上费用四万元,对这个赔偿金额,原、被告双方是否有意见?” 涂光富:“我没意见。” 贾新才:“没意见。” 黄丁:“没意见。” “原、被告双方均无意见,就请你们在调解书上签个字吧。” 助手刘利递上调解书文本,先让涂光富签了字,然后贾新才和黄丁也分别签了字。 贾新才签完字,感激地扑在涂光富身上失声疼哭,边哭边说: “涂哥,谢谢你!谢谢你了!” 在场的双方亲属都流下了眼泪。 涂光富要妻子端来一杯热茶,他端着茶杯说: “郭庭长,我以茶代酒,代表我们全家敬你一杯!”说完,含着眼泪一口将茶喝了下去。 贾新才、黄丁也都端起茶杯对饮,握手言和。
插叙五
郭兴利在调解实践中体会到,掌握好调解的火侯,是调解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双方争执较大,对立情绪尖锐时,就不能急于调解,待双方冷静下来,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双方做工作,如仍然达不成调解协议,应另选时间,再给双方阐明法理,让双方当事人明确自己的主张是否得到法律的支持,从而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一旦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就应当机立断,及时制作法律文书并送达,一锤定音,防止出现变化。 在调解工作中,郭兴利不仅依靠法庭,还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人熟地熟、素质比普通老百姓高的特点,邀请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员参加。这样作,既能以生动的案例提高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又可以利用人民调解员人熟地熟的特点,做好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他不厌其烦地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既站在原告方的角度,也站在被告方的角度,俯下身去,换位思考,不断丰满作群众工作的方法。一件看似棘手的案件,通过大家联合做工作,当事人之间往往很快就能达成协议。每每接手一个案件,他都会认真地阅读原告的诉状,审查证据材料,接触对方当事人,倾听他们的辩解。在全面了解案情后,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设计一条最佳的调解路径。庭审中不能达成协议的,及时发出《调解建议书》,将法言法语转化成为最通俗的语言、最浅显易懂的道理。他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 “亲情调解法”、“圆桌调解法”、“借力调解法”、“联合调解法”被全市法院学习和广泛采用。
6、案结事未了
县民政局局长正埋头办公,郭兴利走了进去。见郭兴利进来,局长亲切地与他握手,开门见山地问:“郭庭长,你是个大忙人,亲自来我这里,是不是为了涂光富的低保?” 郭兴利喜出望外:“局长真是个有心人,我就是为这件事情来的,不知道批没批?” 局长给郭兴利吃了一颗定心汤圆:“收到你亲自转来的申请后,我们到乡上和村上作了调查,你反映的情况属实,我们已经批准了涂光富的低保申请,已经通知乡民政干部来办理相关手续。” 郭兴利激动地说:“那就太感谢民政局、感谢局长同志了!” 第二天,郭兴利就来到涂光富的病床前。听说自己的低保民政部门已经审批,涂光富高兴得眼里涌出了泪花。 郭兴利又从挎包里掏出十二万元赔偿款送到他的手上。涂光富眼里汪着的泪水终于汹涌而出,他哽咽着说:“谢谢郭庭长!要不是你,我恐怕一分钱的赔偿都拿不到!” 郭兴利告诉涂光富:“我们已经找县残联为你争取到了一副轮椅,你不要老是躺在床上,还是要出来透透气。” 涂光富的妻子忽然哭出声来: “郭庭长,我给你跪下了!” 边说边往地上跪,郭兴利赶紧将她扶起来:“千万不要这样!千万不要这样!” 涂光富也失声疼哭: “我要是能够站起来,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你郭庭长!” 郭兴利把涂光富的手握得更紧,眼里也有了泪花: “千万不要说感谢的话!兄弟,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有信心,相信是能够战胜的!你一定要放宽心,我们等着你康复的那一天!” 为了帮助涂光富加强锻炼,郭兴利还亲自动手,在涂光富家门前街沿的两根木柱之间绑起一根长长的木棒,要他坚持攀着木架子进行康复锻炼。 六年后,涂光富终于能够拄着双拐行走。
上一篇警察“妈妈”
下一篇“燃灯校长”张桂梅赞
文章分类:
报告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