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来生还做人民的兵”

作者:罗倩来源:广元市作家协会

来生还做人民的兵

——记广元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化武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从不后悔。”

2020年9月29日,四川广元红星公园红军塔下抗美援朝战士李化武缓缓讲述他的故事,为昭化区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上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殊党课。

我举着话筒蹲在李化武身边,火辣辣的太阳直逼他的眼,泪水和汗水很快滚落下来,我准备用纸巾替他擦拭。“女儿,我自己来,你给我就是了。”他从军装里伸出两只断臂,夹着纸巾熟练地擦拭一番后轻轻说道:“右眼也在战争中失明了,现在经常流泪,让你们见笑了。”

故事在闪闪的红星下继续着。中途,我递上水。“女儿,我自己来,你给我就是了。”依旧是这么亲切,依旧是那两只断臂,捧起水来,咕噜噜咽下。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李化武

七个月后,我再次拜访。他精神矍铄,豁达随性,慈祥可亲,哪里像88岁的老人,分明正年轻。

战地断鸿

时光回溯。

1951年11月的那个傍晚,李化武第一次投身战斗。一番狂轰滥炸后,烈火熊熊,枪林弹雨里,美军向我军阵地急冲过来,杀气腾腾。眼看着近了,战士们猛烈倾泻火力,“叭、叭、叭”的机枪声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爆开了花。

李化武和战友们操纵六〇炮,隆隆的炮声和着他们怒吼,响彻云霄。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打退了美军多次冲锋,阵地牢牢坚守在志愿军手中。这次小胜利,让战士们激情高涨。

回到山沟的防空洞,部队休整待命,隐蔽练兵。

1952年12月,换防,李化武所在的12军35师105团3营7连开赴乔沿山阻击美军在山头,美军来,他们就激烈迎战,美军退,他们就构筑工事。一天晚上,美军连攻三次,先炮轰,再冲锋,三次都未成功。此前的战役缴获了美军不少机枪、坦克,用美军的武器来抵御美军,那真叫一个过瘾,战士们无不以一当十,向美军痛击,绝不给其喘息的机会。

第四次,美军还是没能攻上来,嘹亮激昂的冲锋号声响起,我军发起反击冲锋,战士们跳出坑道,猛虎下山般直扑美军。李化武扛着30多斤的炮架紧跟班长身后,密集的火网里奋勇向前。震动天地的轰隆声里,有的被炸得身首异处,有的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战斗异常惨烈。

离美军不远时,李化武听到尖厉刺耳的呼啸一颗炮弹飞了过来,他顺势倒下,将武器置于前方,双手护住头,沉闷声中,炮弹落下,在他前方崩炸开来,烟尘四起,血雾漫天……

两眼一黑,李化武一下子过去。

等他醒来,已是三天三夜后。

他艰难地撑开双眼,发现右眼什么也看不到,左眼勉强能看见一丝光线。想要揉一揉,手臂却木板紧紧包夹住,一动也不能动。侧着头,好不容易才看清,左手居然没了。侧向另一边,迷糊的视线里,他简直不敢相信,他的右手竟也没了……失血过多,整个人虚弱不堪,加之,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李化武一时间恍惚不知所以。

卫生员告诉他,和他一起冲锋的班长和战士都英勇牺牲了,他的命担架队战友和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先是被抬到防空洞,白天止血、包扎、换药,晚上转移至下一站,天亮时又休整、换药,等晚上继续转移。三个夜晚,转移了三个站,他被抬着走了三百里路。

李化武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

那些和他差不多大的战友们,永远也回不来了。

那是1951年4月,李化武在父亲李大秀的陪同下报名参军17岁的他踏上了从军之路

当时广元县一起报名的几十个年轻人全部通过了验兵。随后步行至宝轮今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一个山沟里,李化武穿上了崭新的军装,学习军人内务整理。

接兵的连长讲,前线战事十分紧张。这一群新兵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一星期后,他们乘坐汽车到宝鸡,停滞一星期,又乘闷罐火车到东北。在安东(今丹东市),他们接受了为期一月的军事技能和时事政治培训。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侵略行径让大家咬牙切齿。当时,有文化的战士纷纷咬破手指写血书,李化武不识字,但他下定决心誓死保家卫国。

一月后的一个晚上,李化武终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抵朝鲜杨德。在向金化地区集结的途中,因不通火车,只能步行。为防敌机轰炸扫射,部队都是晚上行军,白天隐蔽。每个人背着大米、炒面、炒米、饼干、高梁米50多斤干粮及沉重的行军包,每夜行进七八十里路。

6月的朝鲜,连日大雨,山间泥泞湿滑。那时,国家解放不久,物资还很匮乏,部队里没得雨衣,两个人共用一床油布。白天铺在地上两个人还可小憩,晚上就只能一人用来遮雨,另一人唯有淋着。身上湿透了,用体温烘干,又湿透,又烘干。干粮遇水也全部发霉坏掉。

连日行军,战士们脚前掌、脚后跟走得都烂掉了,没办法就侧着脚走,脚内侧、脚外侧又全部溃烂,于是惦着脚走,脚趾又磨破……都才是十七八九岁的孩子啊。可是,决不能掉队,深山密林里,隐藏着特务不说,空中又是接二连三飞过的美军侦察机,一经发现,整座山都可能瞬间被炸为平地。李化武说,实在是困极了,疲惫到站着就能睡着。有时前方因为某种情况暂停行进,后面的战友就会顺势倒在前面战友的背上。也不能随意抽烟解乏,等侦察机过后,才小心翼翼点燃火,双手蒙着,再点燃烟,吸烟时也得用手捂着,几口猛吸,生怕暴露一点烟火星子。

想起当时的班长,是广元城里的一个学生,那天去捡柴火,就再也没能归队。排长一行寻找许久,杳无踪影。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一路上,常常会看到遍地白骨,分不清是敌是友,那刺一样的白骨深深扎进他们心里。

整整18天,他们才走到了营地。没有住房、没有练兵场,山沟的防空洞中,木头横竖固定便是床,钉子钉牢树枝就作门帘。

李化武光荣的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由老兵带着,学习使用六〇炮。一个月里,他熟练掌握了架炮、装填、发射等技术训练和行军、输送、变更部署等战术训练。

再苦再累,李化武都能忍受,一腔热血,一心卫国。

可如今,瘫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啦。这辈子再也不能为党为人民服务了,再也不能回到部队战斗了!”泪水一次次湿透枕头。

身残心不残

按安排,伤势严重的战士全部转回国内。

汽车转移伤员至杨德的过程中,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颠簸不断,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在杨德军转站,李化武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战场上,大家从无畏惧、一往无前,此刻,熙熙攘攘的伤员汇聚,一片血腥,遍地伤残。因为战争,桥面受损,火车在一个隧道里停滞了一个星期,等大桥抢修好才回到祖国

李化武先是在黑龙江北安医院,后又转至水花医院进行治疗。

伤势重,李化武彻底失去了他的双手和右眼,成为“一级伤残军人”。

吃饭要人喂,衣裤要人穿,如厕需人帮……一个人没有手,就像雀鸟失去两只翅膀,再也不能飞翔。才十八九岁呀未来人生要如何生活李化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低谷,自己就是一个“废人”,他越想越悲观越烦闷越绝望,常常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为了鼓舞李化武,医护人员给讲述前苏联卫国战争英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一遍遍给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李化武被保尔·柯察金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感动了,决心也要像他那样去生活,要代替战场上逝去的无数战友们,坚强地活着。一年时间里,他又接受了两次手术。

失去了战斗的能力,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光是吃、喝、呼吸吗?不,绝不只这些,但那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喝问题。

他开始学习自己吃饭。

残臂太短,根本吃不到嘴里去,他索性扔掉筷子,在半截右臂上系上手帕,吃饭时将勺子插入,用牙齿将手帕勒紧,再哆哆嗦嗦慢慢往嘴巴里喂。起先,无论他怎么努力,也送不到嘴里去,反而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医护人员心疼他,说要不算了吧,我们可以照顾你。他毫不气馁,“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全身瘫痪,都还能坚持写作呢。”他继续练习,一次失败,来第二次,二次失败,来第三次。勺子掉落了,捡起来,插进去,咬牙继续。当第一口饭菜吃到嘴里,他激动地泪流满面。一顿饭下来,整个身子全是汗。反复练了一个月后,李化武终于可以熟练地用汤勺吃饭了。

信心大增的他,接着学会了用残臂穿衣服,洗漱,上厕所等,能基本像正常人样生活了。生命需要你承受痛苦时,除了坚强,别无选择。李化武感同身受。

“一个人身体残废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想残废。”李化武说,“因而,最大的困难不是没手没眼,而是没有信仰与信念,什么都阻挡不了一颗勇敢而年轻的心。”

嘉陵江边清幽的茶室里,“喝点水吧”,我说。“女儿,你放着,我自己来就是了。”像第一次一样,他短短的双臂捧起了茶杯。茶色清亮,清香溢远。

1956年,李化武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休养院集中了上千名重残伤员。这里设施齐全,水木明瑟,环境幽静。除了照顾这些功臣的衣食住行,还组织大家学政治,学文化,学器乐,学书法,学手工……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让大家伤情慢慢恢复,情绪也渐渐高涨。他们开始开展各种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劳动生产,有的种菜和养猪,有的打毛线、缝纫和绣花,有的修理三轮车和皮鞋……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新战场”,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

贫农出身的李化武决心摘掉文盲帽子。他用布条绑着笔练习写字。开始时,笔一接触到纸上,手臂便止不住地抖,那笔像脱了缰的野马难以驾驭,你朝这边写,它往那边去,费九牛二虎之力,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字,但几年的刻苦努力,李化武不仅学会了读书、看报、写信,还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如今,他依然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

积极配合治疗外,他踊跃参加团体活动,主动开导安慰其他伤病员,帮着照顾大家。他常常领着失明的战友出去遛弯,一边肩膀搀扶一位,给他们将身边的新事物;和医护人员一起,陪着截肢的伤员晒晒太阳、读读书、看看报。

凭着良好的表现和默默地奉献,1956年,李化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休养院战友张光龙为李化武牵线搭桥,认识了南部县谢合乡19岁的杨正清。一见倾心,10多天后,俩人在当地领了结婚证,拍了结婚照,又买了几斤水果糖来散发,算是完成了终身大事。那年,李化武25岁

“中国的保尔”

1957年5月,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成立,除了12位护士和工作人员,其余33位全是残废军人,且80%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负伤的志愿军战士

克服身体的种种困难,他们勤学苦练。无脚的同志学跳舞,瘫痪的同志来唱歌,独手能把萧笛吹奏,还有的同志能把相声说……为了演出,有的战友把粗糙的手指按在石头上磨,磨薄手皮再去识别盲文曲谱,有时磨得鲜血淋漓。

李化武和5名上肢残疾的战友苦练了一个多月,学会了吹口琴,可以演奏《志愿军战歌》《我是一个兵》等曲目。

演出队先后编排了一批“别开生面”的文艺节目。冬季开始,在成都为党政机关、军队、工厂和学校进行多场演出,他们把革命气概和踏实干劲拧成一根绳,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文艺宣传贡献了积极力量。

次年3月,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来成都,观看了他们的演出,深受感动,大加赞扬,并当即表示,欢迎他们到北京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演出。

一月后,演出队便接到通知,这让他们心里乐开了花。

1958年5月26日,李化武随演出队赴北京,把这份珍贵的艺术礼献首都人民。28日,彭德怀元帅观看了他们的节目。30日,文化部给他们授了奖。6月1日晚,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全国政协礼堂观看了演出。

风琴演奏《我爱我的祖国》,独唱《不见英雄花不开》,民间舞蹈《鄂尔多斯舞》,二胡独奏《良宵》,李化武等6人的口琴齐奏,还有四川民歌、诗朗诵……节目明朗活泼、淳朴自然、真实动人,一次次感染了现场观众,台下掌声雷动。

“演出完毕,周总理其他领导上台一一同我们握手中央领导亲自接见,我当时太激动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现在讲起,李化武依然满是欣慰和幸福。

彭德怀赞扬他们:“你们的血和汗是没有白流的,你们浇成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的伟大花朵。”周恩来称赞演出队同志是“人民的战士,人民的艺术家”,并在6月29日,亲自提笔铺纸,誊写特等残废军人刘渝生创作的《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一诗,赠予演出队,以示纪念。

一个月时间里,演出多场,轰动首都,也引起文艺界广泛关注。著名作家巴金撰文盛赞是世界上“第一个特殊的演出队”,郭沫若为他们写下诗歌《把红旗插遍在地上和天上》,田汉作诗《永不残废的勇士们》致敬演出队……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给予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为其摄制了电影纪录片《最坚强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学习“最坚强的人”为主题的热潮迅速在全国掀起,广大观众称他们是“中国的保尔”“铁铮铮的英雄好汉”。内务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让演出队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0个多月,他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天津、南京、上海、济南、广州等城市巡演三百多场,观众上百万人次;做报告近百次,听众逾三十万人次;成千上万的慰问信雪花一样飞到演出队,各地赠送的小礼品堆成了山……

一时轰动全国。这已不是一般的艺术表演,而是是伟大的思想小结,观众不是在看演出,而是在静听英雄们的故事和教诲。

那是李化武一生中最骄傲的日子,曾经是战场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勇士,现在是生活中不畏困难、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强者,热血像海涛一样沸腾,精力像松柏那般旺盛,并且,他们将这份毅力、意志、力量和希望传达给千千万万的国人,用一束束阳光,铺陈着美好的明天。

“我是一名党员”

1959年3月,演出队离开武汉回到四川,继续在成都、乐山、内江、自贡等城市汇报演出。

在几年巡演过程中,李化武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奉献,他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我还这么年轻,难道就要在休养院让党和国家养我一辈子?我没得手,口还能说,腿还能走,我要锻炼得能继续为党为人民服务,因为——我是一名党员。”

1963年3月,省民政厅批准,给他办理了分散供养手续。

李化武告别那些鲜花、荣誉和掌声,携妻回到了故乡广元县紫云乡中漕村(现昭化区元坝镇)

“同志们,刀不磨耍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今天我们学习……”每天上午下午,社员们出工时,李化武就会挎上那个自制的铁皮话筒,站在生产队高高的山梁上,向大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报刊社论等。他还收集公社的好人好事,撰写稿件,广泛宣传。休养院的学习,可真是派上了大用场。

1966年,大女儿出生,加上父母年纪渐大,家庭负担日益加重,李化武决定参加农业生产。

一开始是给生产队放牛、放羊,后来因修建圈舍,他便带头背土筑墙。别人能干的我为什么不能干?他学习耕田耙地残缺的胳膊时常磨破了皮、磨出了血,肿得像馒头;学习挑粪,起先掌握不了平衡,弄得全身都是……这些丝毫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壮劳力能干的活,都冲锋在前抢着干。每天都激情高涨,就算再劳累再疲惫,只要一觉睡醒,又浑身充满力量。坚持劳动,没有一天放空。

凭着异于常人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李化武从来都是10分的满分工分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肯定。

夫妻俩养育了5个女儿和1个儿子,不管遇到什么坎坷什么难事,他们从来都不给组织添麻烦、提高求

离开休养院时,学校给李化武开了一张证明,即李化武一旦想要重新返回院里生活,随时可以,终有效。但李化武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去。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李化武先后参加了广元县党代会、绵阳地区首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四川省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四川省双拥先代会,四川省党代会等。他多次上主席台就坐,并作大会发言。

达县(今达州市)某铁道兵部队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听到李化武的发言,深受触动,部队决定邀请李化武作专题报告。两位同志转车四五次,历经两三天才抵达广元,找到李化武时,他正在紫云山上放牛。他应邀赴达县多个部队作了巡回报告,后来,又赴成都、绵阳等地作了多场报告,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成为那个独特年代的人生坐标和精神旗帜。正如他的报告主题《立志做最坚强的人》,李化武就是那个最坚强、最可爱的人。

“休养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30多项荣誉称号加身,人们称他为“抗战英雄”,但他从不以此自居,反而比谁都“普通”。就像,我们坐在这个茶室,爷孙俩拉着家常。

他回忆,有一年,妻子生病,在旺苍广旺矿务局职工医院住院。才几个月的小儿子又腹泻,在儿科治疗。恰巧,大队的支部书记患了精神病,家属将其也送到这个医院,希望能照顾一二。

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有绵阳一家精神医院才能医治。

这怎么办呢?

“走,我们先回家收拾东西,我送书记去绵阳治病。”李化武没有丝毫犹豫,他给妻子做思想工作,别人有困难就得搭把手,自己的利益是小,能帮人一点是一点。妻子一向温婉明理,自己都还病着,又要照顾生病的孩子。

次日,李化武带着支部书记及家属步行几十公里到白水搭乘前往绵阳的火车。下午,在到医院办理入院时,医院要求交一百斤粮票。

那年月,粮票何其珍贵。一时间,一百斤粮票,哪里去凑?

书记家属说,那我回去卖粮。

“你留在这里,我回去。”李化武将其拦住,“就算卖了屋里所有粮,都还不够,况且时间也来不及,我回去想办法,你放心。”

李化武连夜搭乘火车返回广元,天麻麻亮时就到了县伙食团,开口就借来百斤粮票,又不停歇地搭乘火车到了绵阳,顺利办了入院手续,做相关检查和治疗。

安顿好病人,李化武才赶回旺苍照顾妻儿。

一个月后,妻儿出院回家,支部书记也治疗归来。面对书记家的千恩万谢,李化武说:“可别感谢我,你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我是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妻儿需要我的肩膀,人民更需要我的脊梁。”别人的困难,李化武从来都是倾尽全力给予帮助。义务宣传、调节纠纷、公益劳动……李化武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信任、钦佩与尊重。

生产下放到户后,李化武和妻子劳作不辍,家里粮食满仓。几个子女渐渐长大,先后读书、工作。他没有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要求组织解决子女的工作问题。为陪五女儿和小儿子读书,1991年,李化武移居广元,组织上问他可有生活困难。他笑道:“钱多有钱多的用法,那我钱少自然有钱少的用法,请组织放心,我一切都好。”

后来,在政策允许内,广元市民政局为他协调了一套年租房,在一楼,方便他行动。结果,七楼是一位老干部,上楼很吃力。李化武果断地同这位老干部互换,自己去住七楼。

他就是这样,心里永远都想着别人。

“身为一名党员,有困难就要上,有荣誉就要让。”李化武说这话时,我已泪眼朦胧。

驰骋征程未下鞍,这几年,李化武常去学校作义务宣讲,也应邀到机关或企业做公益报告。

他总是身着老式军装,精神抖擞,讲起当年抗战故事,幕幕清晰。缘于他的亲身经历,又贴合时代气息,很快就引发听众共鸣与共情,场场精彩至极,掌声经久不息。

“之前有人问我这双手咋了,是不是和人打锤(架)打?我心想可不是吗我们和美国兵打过群架呢多少血雨腥风,多少艰难坎坷,多少辛酸苦辣,谈笑间,烽烟俱尽,淡淡然然。

他说,我要继续当好宣讲员,用余热献礼我们党成立100周年。

他说,我有两个好朋友,也是老兵,我们每天都一起转转路、吹吹风、聊聊天,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想再活一百年。

一声“到”,一生到。他说,此生无悔,残而不废,如有来生,我还做人民的兵。

……

“爷爷,今天我陪你转转吧。”我早已泪眼婆娑。

四月天,嘉陵江畔,春风正好,阳光煦暖。

作者简介:

罗倩,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干部,昭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元市散文学会昭化分会会长。

出版有散文集《半亩原乡》《山月归你你归我》。

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四川作家》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作品多篇。

曾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四川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先进个人称号等。